奠边府战役简介 奠边府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奠边府战役(越南语: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越南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

【菜科解读】

奠边府战役(越南语: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越南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

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

战役从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 ,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方式是对集团据点群的阵地攻坚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战地区是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很差,运输补给困难。

虽然人民军经历多年作战,但攻打敌坚固设防的集团据点群还是第一次。

作战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战斗激烈,伤亡较大,生活艰苦,对部队士气影响较大。

但由于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役政治工作,因而保证了作战决心的贯彻和战役的彻底胜利。

战役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战时在印度支那地区始终保持军事存在的法国,企图恢复战前格局,重新成为印度支那的殖民大国。

但事与愿违,法国人很快发现自己处于无法摆脱的内外交困之中,而且他们的企图使他们自己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1930年,一位共产党革命家缔造了印度支那共产党,他就是后来改名为胡志明的那个人。

他被法国人逐出越南,后来在中国的广西站住了脚,并在1941年组建了名为“越盟”的政党。

胡志明在广西开始与武元甲共事。

武元甲原是河内的一名教师,后来成为胡的副手,并逐步成长为胡的军队统帅。

1945年3月日本人撤离了占领的印度支那,这对越盟帮助颇大。

当年8月底,胡志明在河内建立政府,并任政府首脑。

他手下有5000人的游击队,由武元甲指挥。

该游击队控制了东京湾和北安南山脉。

胡志明曾一度受到中国国民党有限度的保护。

当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法军于11月在西贡登陆时,中国军队曾在北纬16度线上封锁了他们北上的道路。

但是中国人除了供给一些缴获的日造步枪外,无法提供其他物资援助。

中国军队于1946年5月撤离越南。

与法谈判 胡志明十分清楚,游击队虽然日渐壮大。

但还不具备对付法军的能力。

因此,他决定谈判,其结果是与法方达成了一项双方均不满意而且难以持久的协议。

武元甲主张武装抵抗,他忙于在东京湾东北部大本营(越北)扩大游击武装,进行训练。

而胡志明则冷静、深沉、有耐心。

他非常清楚:和平,即使不稳定的和平,只要伴有停火或休战,对他来讲都至关重要。

因此,他继续进行谈判。

然而,1946年秋,法国人终于失去耐心,提出了胡志明认为非常难以接受的要求。

越盟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获得独立,当年11月底,它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法战争。

但谈判所花费的时间并非一无所获。

胡、武两位越南领导人已掌握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立即开始实施精心制定的游击战计划。

这支武装力量已扩大到3万人,活动在若干个地区内,每个地区都有一独立的组织,但由武元甲统一指挥。

中国资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对越南的物资援助是越盟成长的“助长剂”。

到1950年,武元甲已在越北地区建立一支含4个步兵师的正规部队,每个师下辖4个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总兵力达1万人。

其后勤供给主要依靠在当地征募的一支庞大的农民队伍。

1950年秋,武元甲认为自己的力量已很强大,足以向法国远征军及新近成立的越南国民军发动进攻。

作战初期,武元甲有选择地在某些地区巧妙地运用兵力优势。

他极为成功地将法军从东京湾北部彻底赶走,并对河内及海防造成严重威胁。

但当年12月,随着法国军事家塔西尼将军(后成为元帅)的到来,法国人的命运大为好转。

1951年,越南人的日子极不好过。

战斗打响 1951年1月,一场大规模的攻击战在红河三角洲打响,法军由塔西尼亲自指挥。

此仗可谓,势均力敌。

武元甲虽然占有3:1的兵力优势,但在3日苦战中伤亡6000人。

同年,又经过两次更加惨重的失败之后,武元甲不得不转入游击战。

塔西尼当年年底返回法国,后死于癌症,处世尤为谨慎的萨朗将军接替了他。

法军调换指挥官,使武元甲得到喘息机会,重新获得了主动权。

他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将部队扩编为6个师。

这6个师包括第351重型师,该师辖1个工兵团,2个炮兵团,1个重武器团,1个高炮团,后来又增加了1个野战火箭部队。

重型师的组建及其他收获是胡志明1950年4月访问北京后的间接成果。

他在北京与中国达成协议,即由中国向他提供各类武器及军事教官。

从此之后,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从云南边境运来大批野战火炮、高射炮、轻武器以及弹药。

中国只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才短时期中断向越盟供应军火,而这一中断有利于越南,因为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人可以向越南提供从美国人那里缴获的先进武器。

中国在越南的参战情况不详,但有一支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在越南,以确保越军正确使用中国武器。

在奠边府战役中,中国肯定至少有一个高炮团参战。

但从表面上看,武元甲这个被法国人蔑视的自学成材的军事天才,是所有主要战斗的指挥官。

纳瓦尔将军 1953年5月,纳瓦尔将军接替了萨朗将军。

他曾是骑兵部队军官,在参谋部担任过要职(主要在情报部门),还任过装甲部队指挥官。

他虽然富有自信心,但由于没有在高级司令部工作的经验,加之对印度支那一无所知,因此对能否担当此任感到没有把握。

但是法国政客毫不理睬他的意见,将他派往越南,并令他将战局改善到使法国政府能够进行谈判的程度。

纳瓦尔抵达印度支那时,法军总兵力为18.9万人,其中法军5.4万人,外籍军团(其中许多是德国人)2万人,北非部队(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3万人,空军1万人,海军5000人和越南军队7万人。

然而,这些部队的大部需在红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线”的一系列防御阵地上执行守备任务,或在法军管辖之下的其他地方执行同类任务。

武元甲拥有6个师和3个独立团,其中至少有8万人是训练有素的一线部队;他还有强大的二线部队,可从事地方作战。

此外,武元甲还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后备队。

越盟控制了东京湾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安南山脉“腰部”的制高点并在更南的区域设有少量据点。

局势对纳瓦尔并非有利,但他立即察觉到自己的指挥弱点,并且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

该计划以增强部队机动力、增加兵力、并得到美国的援助为基础。

纳瓦尔将此计划带回巴黎,但并未得到批准。

在他返回越南时,巴黎只答应给他增加10个营的兵力以及有条件地提供一些美援,并且命令他必须立即行动。

他执行了命令,在北部打了一场胜仗,即在安南山脉“腰部”获得一次小胜,并成功地撤回那商筑垒营地的法军。

建立那商营地曾是萨朗将军唯一的成功之举。

3个伞兵营准确地空降在敌占区,在那里修筑了一个堑壕纵横的营地。

而越盟部队对它的一系列进攻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代价高昂的自我损耗(越盟的确这样做了)。

成功地撤离那商,促使纳瓦尔认为在敌方领土上建立据点并没有多大危险。

基于这种认识,加上法军负有保护友好王国老挝的义务,纳瓦尔决定在奠边府设立规模更大的筑垒营地。

控制由北方入侵老挝的唯一通道。

奠边府位于河内以西约180英里处。

自1952年11月起,它一直在越盟控制之中,很有可能成为越南进攻老挝的前沿基地。

奠边府差不多正好位于一个大约12英里长,8英里宽的肥沃、富庶的谷地中央。

谷地周围是丛林覆盖,连绵起伏的山峦,有不少山峰高达3000多英尺。

这里既不易防守,也不易实施空运补给。

卡斯特行动 纳瓦尔任命勒内·科尼少将为东京湾部队司令。

负责从河内的基地指挥奠边府筑垒活动。

科尼身材魁梧,精明强干,他跟着自己敬佩的塔西尼来到印度支那。

科尼雄心勃勃,,性情暴躁。

如果对某一命令持有异议,他就会提出不同意见。

纳瓦尔选用科尼必定是由于他赏识科尼的才干,他们俩关系一般。

然而,他们一致认定卡斯特里上校是守备部队司令官的最佳人选。

卡斯特里是一位骑兵军官,与纳瓦尔相识。

不久前他成功地指挥了红河三角洲的装甲部队。

奠边府将被用作实施进攻或防御作战的基地,因为纳瓦尔预计在这一带要打一场运动战,而一名骑兵出身的军官当基地司令,的确很合适。

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点半刚过,第6殖民伞兵营和第1伞兵团的第2营抵达两个空降地域上空。

“卡斯特行动”正式开始。

奠边府谷地在阳光下显得非常宁静和平,农民在田间地头干活,越盟部队毫无准备。

两个空降营降落在相距3英里的两个地域内。

第1伞兵团的士兵没有遇到抵抗,殖民伞兵营在奠边府西北着陆,遇到强烈抵抗并有一些伤亡。

中午刚过,殖民伞兵部队第1营加上2个75毫米炮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外科医疗小队空降着陆。

越盟部队下午4时撤离该地区,留下96具尸体。

次日,包括一辆推土机在内的重型装备空投到位,工兵们开始修复主要的简易机场,加固“堡垒”。

奠边府谷地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地势平坦,只有几处小山包,楠云河从谷地中流过。

法军以前占领该地时,曾修建了两个简易机场,较长的跑道为1.6万码,靠近奠边府;另一个比较小的机场位于奠边府以南3英里处。

防御体系 整个防御体系由数个据点构成。

每个据点以一女子名字命名,各据点由数个理论上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撑点构成。

北边是孤立的加布里埃尔据点,由阿尔及利亚第5步兵团驻守。

其东南面是比阿特丽斯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3营驻守。

由主要机场周围的工事构成的于盖特据点,由外籍军团第2团第1营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队驻守。

于盖特据点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玛丽据点,由泰国人驻守。

在安妮·玛丽据点以南是克洛迪娜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1营驻守。

楠云河以东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分别由阿尔及利亚第3步兵团第3营和第4摩洛哥步兵团驻守。

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贝尔据点。

这一处境危险的据点由下列部队坚守:外籍军团第3团第3营、阿尔及利亚步兵第4团第2营、一支法国人指挥的摩洛哥部队、一个105毫米炮兵连和一支坦克部队。

战地司令部和野战医院位于克洛迪娜据点正北的地下掩蔽部里。

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机动部队也集中在此。

当时,奠边府谷地的法军兵力近5000人。

以后的几周里,巴黎的军政高级官员乘坐飞机接踵而至,以便从纳瓦尔和科尼将军那里了解法军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命运与奠边府这片稻田息息相关。

在奠边府,人们每天都在挖掘沟壕,架设铁丝网,埋设地雷,加固工事,给来访贵宾留下深刻印象。

纳瓦尔将军估计敌方至少要用3个整师才能包围奠边府。

牵制住这么多敌方部队将对法军计划于元月在安南进行的战斗(亚特南特之战)十分有利。

万一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纳瓦尔确信其防守火力足以压制敌方进攻。

奠边府犹如“发怒的刺猬”,将给越盟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并非所有高级军官都如此乐观。

纳瓦尔本人在表示自信的同时,也并未忽视让科尼准备一项秘密撤退计划,以防事态恶化。

科尼对此乐于从命,因为他本来就对防守奠边府持保留意见。

主要反对派是空军高级将领法伊将军,他指出,机场是守备部队的生命线,极易遭受敌人的打击,法军的赌注下错了地方。

然而,炮兵司令官皮罗上校则盲目乐观,过分自信。

他认为其反炮火计划会有效地摧毁敌人丛林中运来的任何火炮。

当问及是否还需要更多的火炮时,他回答说现有火炮已超过所需数量。

结果,法军炮兵的失利成为法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占领奠边府 在占领奠边府谷地之后的3个月中,法军多次出击。

12月初,法军派出一支部队协助莱州的泰国守备部队撤离。

另外,为了获取情报、骚扰敌人和破坏敌运输线,法军还使用各种武器对敌纵深实施猛烈袭击。

但多数袭击和出击均无实质性结果。

由于空中补给困难或遭敌人伏击,法军多次失败,损失惨重。

派遣游击队潜入敌后也收效甚微。

到1月份,奠边府显然已丧失了“进攻跳板”的作用。

由于敌人正在收缩包围圈,显然企图以全面进攻吞掉这块“诱饵”,法军打算增派更多的部队、火炮以及坦克,企图增强防御力量,但这一切已为时过晚。

纳瓦尔和科尼不仅过份低估了武元甲可投入战场的一线部队的数量,而且还低估了武元甲在恶劣的地形上运输重型武器的能力,以及进行运动战的能力。

武元甲于1953——1954年冬季采用运动战逃脱了法国人的包围。

武元甲令所属师、团部队来回运动,避免任何正面激战。

他的部队甚至可以在老挝进出自如。

为免遭敌人的猛烈攻击,武元甲大部队,夜间行程更远。

蜿蜒的行军纵队逐步接近了法军营地。

越盟的每个士兵除携带武器外,还带有水壶和30磅大米,此外还带有一把挖壕用的行军锹。

3月13日做好进攻准备时,武元甲已在法军各据点附近集结了4个步兵师和1个重型师的兵力。

武元甲总共投入4.9万人(战役过程中又投入1万人)对付法国守军。

法军虽又增强了12个营的兵力,但总兵力仅为1.32万人,其中一线部队不足7000人。

最使法军震惊的是,越军第351重型师操纵火力的技术。

越军的重型武器比法军多2倍以上。

此外,他们以惊人的能力将重武器拖上陡峭的丛林小路,必要时以捆扎树梢的巧妙方式伪装武器,还用人力将火炮拖运到前沿的斜坡上。

他们挖掩体把火炮隐蔽定位,使其可向法军营地的薄弱点,尤其是法军的机构实施直瞄射击。

伊莎贝尔据点的炮火打不到它们。

中部的反击炮火也无法压制它们。

假如法军夺取并固守高地,局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随机文章唐朝当红诗人自愿献身武则天却因为「这个原因」被退货孙尚香不孕?结婚三年没有子嗣这问题刘备也很苦恼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

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经济最鼎盛时期的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学界争议很大。

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

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

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

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

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

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

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

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

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

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

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

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

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

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

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

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

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

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

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

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

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

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

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

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

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

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

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

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

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

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

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

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

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

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紫薇原定是她演!网看照片惊:这连容嬷嬷都下不去手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AV8B鹞式攻击机简介,2012曾被塔利班炸毁6架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揭秘日本地震乌贼为什么很恐怖,异常捕获巨型乌贼是海底地震预兆

清朝官府跑腿的为什么如此嚣张霸道?谁在给他们撑腰

按照大清官场规矩,官和吏是有区别的。

官者,管也,管人、管事、管钱、管物,才算是官;吏者,力也,跑腿冲锋、打人拘人、动刀动枪,是吏之分内事。

但在那样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吏老爷”也,于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百姓总结出三种对付吏老爷的方法: 办法一,塞钱,以钱制暴。

据《竹叶亭杂记》记载,四川流行一种陋规,叫贼开花。

每当发生盗窃案,吏老爷赶到现场后,第一件事便是将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统统拘押起来。

百姓每报一案,牵连数家,“贼开花”由此得名。

送来银子的,马上释放;不见银子的,拳脚招待。

挨揍的滋味不好受。

于是那些被冤窝赃的富户只得自认倒霉,纷纷塞银子,打点吏老爷,洗清贼名。

办法二,告官,以权制暴。

据《郎潜纪闻三笔》载,年间,江苏一带的官场流行一种致富之道:吏老爷带着犯人抢劫。

一年早春二月,狱吏率领数名犯人手持器械、铁链,在镇江市丹阳县境内打劫了一艘客船。

船头一个正在下棋的老头被囚徒连抽三铁链,头颅脊背受到重创,流血昏晕。

哪知,老头是当朝太仆寺卿陈星斋,正解官居忧在家。

按有关规定,官员居忧期间,算是百姓。

陈星斋这个特殊百姓找当地官员讨要说法,丹阳不敢怠慢,以大事大抓的态势,从重从严从快,将一干狱吏和囚徒处以重典。

办法三,动手,以拳制暴。

据《清稗类钞》介绍,松江府某县王氏兄弟三人都是,常对人言,君子动口不动手。

吏老爷据此认定,是书生,时常欺负他们。

有一回,催租吏找到这三个兄弟家,横看竖看,都觉得三兄弟不顺眼,于是对他们百般责骂,结果惹火了三个兄弟。

兄弟三人不仅将吏老爷痛扁一顿,还一把火烧了他们乘坐的官船。

挨一顿揍,长了记性,当地的吏老爷再也不敢上王家找麻烦。

但是,以上三种方法,不管哪一种都只能缓一时之急,整来斗去,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至于塞钱,百姓的钱都是血汗钱,塞几次,搞不好就倾家荡产;告官吧,当时的官吏本是一家,告也白告;动手吧,那是兔子蹬鹰、式,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易使用。

毕竟扯旗造反的,结局大多身首异处。

其实,吏老爷滥用暴力的背后,是强势的权力在撑腰。

对此现象,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权力关在笼子里,捆住吏老爷的手脚。

但是对廷而言,这是最不靠谱、最危险的方式:捆住吏老爷的手脚就是绑了官老爷的手脚,那岂不是给自己找事?因此,纵观当时的清朝历史,关在笼子里的权力,百姓只能反复折腾以钱制暴、以权制暴、以拳制暴的办法。

结局一般就两个:要么退一步,忍气吞声;要么干一场,改朝换代。

随机文章杨坚为什么要篡周建立隋朝?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吸毒草可以放在卧室里吗,不适合放在卧室(晚上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西游记菩提老祖的真实身份,竟是圣人通天教主/孙悟空的强大后台地狱九大堕天使实力排行榜,魔王路西法成为堕落天使领头羊

加入收藏
               

奠边府战役简介 奠边府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