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东北九省”包含哪几个省?和东三省有什么关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简介:说到东北,习惯上称之为“东三省”,这是因为自清末以来,东北地区就划分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原名奉天省,1929年改为辽宁省)三个省。

但有一段时期,我们从当时的文

【菜科解读】

说到东北,习惯上称之为“东三省”,这是因为自清末以来,东北地区就划分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原名奉天省,1929年改为辽宁省)三个省。

但有一段时期,我们从当时的文件上看到的却是“东九省”或者“东北九省”的说法。

那么,这所谓的“东北九省”是怎么回事呢?九个省又都是什么名字? 1945年的“东北九省” “东北九省”的说法出现于1945年之后,到1949年之前,这段历史时期,事情还要从溥仪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说起。

“伪满洲国”的控制范围大致是今天的东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

就这么大的地方,1934年,被控制者划分为14个省2市1区,1938年更是丧心病狂地划分成19各省1个特别市。

为什么这样做呢?大概是为了多搞出一些省级官员职位吧…… 东北九省流通券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考虑到管理不便,对这一对小省进行了合并。

但是,合并之后,仍然还有9个之多。

这9个省分别是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除了兴安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呼伦贝尔市,其他8个省基本上都在今天东三省范围内。

除了这9个省,还设立了3个直辖市,即沈阳、大连。

哈尔滨。

1950年的东北区划 1949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公布的新行政区划为6个省,即辽东、辽西、黑龙江、松江、吉林、热河。

除了热河之外的5省,就是原来的东九省范围。

到1954年,重新将东北划分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只不过各省的辖区后来有所调整。

随机文章为何介绍夏朝的资料很少?中国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因水电站而沉没于湖底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掌控生物能的穆里亚文明,最后化身树木沉睡再也没有醒来野生壁虎有毒吗会咬人吗,壁虎不咬人/毒性也没有到毒死人的地步银河系中心为什么那么亮,密集老年红色恒星所致/年龄100亿年以上

白兰国的遗址在什么地方?是现在的哪里

在黄河岸边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青年男女手拉手跳舞,国王和王后坐在中间,女王的颈上戴水晶珠链,国王的腰上有青铜佩刀,祭司用玉璧和玉琮祭祀天地,士兵在校场挥舞矛和戈操练,农人在田中种谷,牧人在山上放牧,猎人在林中狩猎,渔夫在河边打鱼,壮士在高台上抬着木筐建筑王宫,侍女在大树下摇着纺车纺纱织布,男人们用石刀砍着鹿肉,女人们用陶罐煮着食物,老人们用石磨磨面,孩子们用陶埙奏乐,石场中有许多人在打造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镐、石铲和石磨,窑场中有许多人在烧制陶器,有陶罐、陶盆、陶壶、陶瓮和陶埙,骨场中有许多人在制作骨器,有骨针、骨铲、骨钩、骨镞和骨笛,玉场中有许多人在雕琢玉器,有玉璧、玉琮、玉铲、玉凿和玉刀,铜场中有许多人在冶炼铜器,有铜矛、铜戟、铜刀、铜铃和铜镜。

黄河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他们居住在巴沟河的两边,东边日出之处是居住地,西边日落之处是安葬地,这些人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样一直过一千年,然后突然遇到一场灾难,这里的一切就被毁灭了,族人也不知所踪。

这是我站在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文化遗址上根据出土的文物所想象到的场景,这里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现在都收藏在博物馆中,现在有的区域还没有发掘,我们在山头行走的时候,随意就发现了一处堆积很深的灰堆,我们随手从地上就捡起打磨过的石斧,向下挖掘的时候,里面有许多石器,我还找到一片彩陶碎片,我在想是否宗日人在遇到战乱逃往时,煮食物的少女在慌乱中打碎的? 这里处于黄河谷地中一块突出的广阔台地上,田野中的庄稼茂盛,不像是在青藏高原腹地,倒仿佛是在中原古地,因为这里的海拔也本身只有两千多米,可以想象在五千年前是一个肥美的地方。

这里本来已经成为一片荒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批移民到此开垦,聚集成现在的团结村,移民在种地的时候经常挖到陶罐,青海省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惊讶地发现这里是一处巨大的文化遗址,跟中原文化仰韶文化的西部地方类型马家窑文化有不少共同点,不过又有许多独特之处,藏语称这里为宗日,就命名为宗日文化,宗日意为人们聚集的地方。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他们却称为人们聚集的地方,我想有远古的集体记忆。

此后宗日文化遗址相继在贵德到同德的黄河两岸发现五十余处,我们可以勾勒出黄河上游一个宗日人组成的大王国的疆域。

宗日文化的年代大概是《》中所说的的时代,那里正好是析支的地域,析支曾经朝觐,析支又被记载为鲜支、赐支、河曲羌,都是同样的意思,大约是河源的意思,积石山就是从析支山转音来的,同时也是这段黄河的名字,所以宗日人应该就是析支人。

可是这些宗日或析支人后来到何处?我发现宗日文化的区域跟后来的白兰国所在大体相同,难道白兰国是宗日文化的承继者? 宗日文化有太多的谜团待解,由于资料缺失,我们只能推断。

经过年代测定,宗日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那时在中原地区正是的时代,他们应该就是古羌人析支,析支曾经拥戴舜帝,一直持续一千年,大概到大禹的时代。

看着他们祭祀天地的玉璧和玉琮,我在想为什么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有如此发达的中原仰韶文化存在。

黄帝打败,炎帝属于羌人族系的首领,析支是中原王朝在西面的属国?宗日遗址已经有房屋的柱础,可以想象到宫殿的雏形。

黄帝的王后发明纺织,在宗日遗址中有陶制的纺轮。

黄帝的臣子伶伦发明音乐,在宗日遗址中有陶埙。

黄帝的臣子创造文字,在宗日遗址的陶罐上有奇异的符号。

宗日文化大概消失于四千年前,那时正是的时候,大禹在积石山导河,积石山有大小之分,小积石山就是现在的积石山,大积石山则是阿尼玛卿山,宗日文化或者析支王国正在大小积石山之间的黄河大转弯中,难道从那时起宗日王国被大禹灭国?又或者是首都被毁,族人迁移到穆克滩中? 宗日人究竟属于什么人种?是黄种的古羌人还是白种的丁零人?这里在汉文古籍记载中最初是古羌人析支的地方,宗日遗址中许多文物也可以证实,可是在宗日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西餐具:骨刀和骨叉,难道欧洲现在广泛使用的西餐具最早从这里传播过去的?在现在的黄河大转弯之处,曾经有一个古国叫白兰国,国人是人和丁零人的混合,在的之前这里就已经有连接东西方的古道:白兰道,也就是丝绸之路南支线,当时这里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荒凉的景象,而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

据考证,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的羌人部落是黄种人,黄帝的部落则是西来的白种人,宗日是否有同样的融合? 宗日的彩陶非常独特,最有名的一个陶盆上面的图案是男女手拉手舞蹈的,这被认为是青藏高原独特的锅庄舞的雏形。

宗日彩陶上还有许多无法破解的图案,这些图案是星图还是实物?这些符号是文字还是图腾?宗日的石器、骨器、玉器、铜器也有许多精品,其中隐藏着的宗日文化密码还有待破解。

宗日遗址或析支王国有超过千年的文化遗存,那么他们的后人到何处?我发现在这个地域有一个史书记载极少却影响很大的国家:白兰国,丝绸之路的南支线白兰道就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

白兰国曾经是丝绸之路重镇,大体上以穆克川为中心,有一条沙线一直从西域延伸到这里,大概从柴达木盆地延伸到塔拉滩,经过龙羊峡延伸到穆克滩,一直到黄沙头才结束,这在古代是道路的天然标志,所以这里又叫沙州,跟敦煌的沙州不同。

白兰国是古羌人和丁零人混合的国家,前面的历史已经不可考,直到三世纪鲜卑部落吐谷浑到来,将白兰国灭亡,白兰成为吐谷浑的大本营,吐谷浑立国三百年,每次经过败仗都“退保白兰”,从那里重新振作起来,吐谷浑灭亡是因为吐蕃从背后袭击了它的大本营。

这曾经繁盛的谜一样的白兰国难道是宗日人的后裔建立的? 宗日有许多谜团待解,我现在可以这样推断:宗日人在黄河上游以黄河大转弯为中心建立一个王国,国名应该不是宗日,可能就是析支,本来是羌族人的地方,后来丁零人到来,建立起一个融合两个种族的国家,首都可能就在穆克滩的莫贺,这里曾经有连接东西方的白兰道。

这个国度五千年前跟炎帝的国家相接,二国经常往来,黄帝打败炎帝后他们跟新的华夏国交往,舜帝的时候曾经派使节朝贡,大禹治水的时候被灭,因为交通险远,他们在穆克川重新建立首都,中间可能经历过多个朝代,形成后来的白兰国,白兰可能只是析支人末代王朝的名字,白兰国最终被吐谷浑灭亡。

这都是推断,有待更多的文物来破解这些谜团,白兰国王都的遗址可能就在穆克滩中的一个地方,希望早日揭开这个比还神秘的国家的面纱。

随机文章美国黑鹰战斗机简介,最先进海军直升机(531万美元一架)瑞典RBS-15型反舰导弹,经典鸭式布局让导弹更灵活外星人头颅在河北出土,两双眼睛八个脚趾(外星人被祭奠)宇宙白洞和黑洞有什么区别,黑洞吸入白洞吐出/白洞未被证明揭秘蜥蜴是恐龙的后代吗,蜥蜴是恐龙的食物/长得像并无亲属关系

庸国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文化?它们当时的科技发达吗

语言 古庸国国都所在地的周围的地域,现今竹溪、竹山,极其相邻地区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现代汉语均归属一个方言区。

这一方言暂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的形成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

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的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其本身方言的形成少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竹溪地方话的形成,并且能长期延续下来,而且周邻地区方言与竹溪话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口音有差异,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葬俗 庸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一是岩葬,即“悬棺文化”。

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迷底长期无人揭开。

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

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

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一洞穴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

这些洞穴即古人丧葬之用。

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古人见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蜕一层皮就变年轻了,觉得不公平。

请求上天变“人死蛇蜕壳”为“蛇死人蜕壳”。

上天答应了请求。

于是人老了睡进洞中蜕一层皮又重返年轻。

不料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只好又请求上天恢复原样。

以上的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有紧密联系,老人洞事实上就是老人死后的丧葬之地。

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

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烟灭。

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其风俗仍未完全破灭。

庸人有岩葬的风俗,就不难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

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棂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

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江汉中西部地区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

《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巫文化 古庸国是中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

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

《·大荒西经》称灵山有十巫,今已被证明都是早期的庸人。

其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个“巫咸国”(在今天的巫溪县一带)。

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曾为商王的大臣。

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

巫咸、巫彭所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庸国所属江汉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记载。

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

这些巫术由来已久,。

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药文化。

鄂、渝、陕边境地区民间中草医颇具地方特色,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这恐怕同上述巫术一样,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音乐 庸人还能歌善舞,并发明鼓等乐器,因此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

庸人善于歌舞,在《》中可见其端倪。

《诗经》中《江汉》及《墉风》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风。

世有“吉甫作诗”之说,尹吉甫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国的附庸之地麇国。

庸国的歌舞后来发展成山歌、戏剧。

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主要源头就在古庸国的歌舞。

茶文化 早在商、周时期,庸国人就发明了茶叶和生漆,并将茶叶、生漆作为贡品。

作为庸国都城上庸所在地而言,唐宋之前的确少见茶叶的历载,但并不等于这里就不出产茶叶,也不等于庸国不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华阳国志》中所记:“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供之。

”其所说的漆、茶叶产地“巴”,实际上包含庸国的三峡地区,即后来的峡州、夷州等地。

在三峡一带,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继承。

在《茶经》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茶经》所记载的“八之出”山南六州,其中金州、峡州即全部或部分为古庸国属地。

《广雅》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

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盐文化 庸国还是中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庸国的富强与其地产盐有很大关系。

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秦国等地的盐道。

秦地少盐,楚灭庸后占领了庸人的盐泉,籍以控秦,秦国则派占领了鱼邑之地,夺取了盐泉。

据史书记载,秦楚战争,首先就是从争夺庸人盐资源开始的。

科技 在科技方面,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

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

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这些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确实高超。

随机文章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清朝的皇后权力多大?这件事让人傻眼:竟然是她决定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霍金十一维空间的感悟,人类如同宇宙中的蚂蚁般渺小

加入收藏
               

历史上的“东北九省”包含哪几个省?和东三省有什么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