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俗之——宝宝满月

其中,喝满月酒和剃满月头是延续至今最为重要的习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流行于唐朝。
到了南宋,几乎所有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为婴儿举办洗儿会,这是一种很隆重的风俗。
主人家要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的日子发请帖宴请亲友,亲朋好友会在这一天携带各种礼品前来向婴儿表达祝福
【菜科解读】
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在民间,庆贺满月的仪式和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其中,喝满月酒和剃满月头是延续至今最为重要的习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流行于唐朝。
到了南宋,几乎所有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为婴儿举办洗儿会,这是一种很隆重的风俗。
主人家要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的日子发请帖宴请亲友,亲朋好友会在这一天携带各种礼品前来向婴儿表达祝福。
到了近代,婴儿满月时的庆祝方式有了不同,满月时外婆要为婴儿准备一份丰盛的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和一只活鸡,有的还会送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
中午时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祝福声此起彼伏。
这种情景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
剃满月头是婴儿满月的另外一项重要仪式,在民间也叫落胎毛。
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刺满月头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说法和讲究,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胎毛不能剃光。
一般情况下是在头顶心或近脑门处留下一撮,俗称桃子头、桶盖头、米囤头等。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的习俗是把落胎毛的仪式放在婴儿出生满百天时举行,称为剃百日头,留一撮毛和郑重处理落发的习俗与剃满月头基本一致。
关于珍藏剃下胎毛的意义,也有众多讲法。
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将其搓成一个圆球挂在床檐正中,意在孩子长大离家后,胎发团还挂在母亲的床上,可以永远受到母亲的护佑;有些地区的习俗是用线绳将胎发吊在窗台上牢牢系住,说这样就可以使小孩经受风吹雨打,有利于小孩的成长;有的地方则是将胎发盛入金银小盒,或用彩色的线结成绦络,认为这样做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还有的地方是将胎发用红布包起来,缝进小孩儿的背心或夹袄中,认为如此便能使小孩儿顺利成长。
中国传统风俗“初九拜天公"天公是指谁?
“天公”,即。
当这天的子夜(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间23时)到来,家家户户会隆重祭拜天公,祈求神明庇佑、延年益寿。
关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已相当久远,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因而敬天畏天,衍生出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
殷商时期,商人除了有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外,更有完整系统的祭天仪式。
而“天"也是卜辞卜问的对象,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乃至于国家大事都要询问“天"的意见。
“天"原本没有具体形象,但因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存在,被进一步神格化、帝王化,便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套在“天"身上,开始用“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各种称呼“天"。
而人世间的帝王,也借用“天"的概念,称己“受命于天”、“天命在身”,自称为“天子”。
《尚书.召诰》有载:“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召诰》是周召公委托上书,告诫应当敬德,使周的天命能够长久。
可看出周代具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天命”也成为中国各个朝代君主最为看重的事物,最后形成天命思想。
形成于时期的,将“天"迎至道教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
而玉帝所呈现的形像,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这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大裘的玉帝样貌,是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的。
但是天公地位太过崇高,让一般民众不敢随意擅自为其雕塑神像,多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代替,因此各个庙宇皆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在日常俗语中处处可见,像是“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也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随机文章奈良时代简介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地震为什么预测不到,动物异象预测真的靠谱吗/准确率极低
中国古时候“守岁”这个风俗是如何来的?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同地方的人们用自己家乡的习俗庆祝新年的到来。
不过,即使各地的习俗不同,人们却有着共同的一点,晚上不睡觉,全家熬夜“守岁”。
那么,“守岁”的习俗到底又从何而来呢?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
守岁的习俗指的是人们在除夕夜这一天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在《秦中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
”在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客中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也曾写过“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
到了宋朝的时候,守岁的习俗便席卷全国了。
苏东坡曾经说过:“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而在《东京梦华录》也有这样的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后来,守岁便成为了中国春节的一种习俗,并流传到了今天。
而我们如今守岁的方式一般为看春晚。
守岁一词十分有意思,一个“守”字既表现出人们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表现出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一个岁字则代表着除夕过后,人们便又增长了一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迎新的这个日子里,亲朋好友,围炉而坐,一同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故事,带着期望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既有趣又增进感情。
参考资料:《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秦中岁时记》 随机文章中古欧洲有名的骑士有哪些?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霍金完美体现鲨鱼效应,与病魔斗争50年获得惊人成就(内心强大)揭秘盗墓四大门派是哪四大,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谁最牛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