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生长过程:从受精卵到成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8 点击数:
简介:

【菜科解读】

石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等,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动物,石蛙的生长过程要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下面具体来看下石蛙的生长过程。

石蛙的生长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受精卵阶段,二是孵化成蝌蚪的阶段,三是幼蛙的生长阶段,四是成蛙阶段。

1、受精卵

石蛙卵多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很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可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至15天后,孵化成蝌蚪。

2、蝌蚪

石蛙蝌蚪期,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部位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无肺,用腮呼吸,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3、幼蛙

幼蛙外形和成蛙相似,在幼蛙初期还带着蝌蚪期的尾巴,随着幼蛙的生长发育,尾巴会消失,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

4、成蛙

石蛙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以上,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成圆型,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

加入收藏
               

石蛙的生长过程:从受精卵到成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