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互相传染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5-09 点击数:
简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互相传染,两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存在差异。

主要传染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及粪口传播。

1、病原体差异:手足口病

【菜科解读】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互相传染,两者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存在差异。

主要传染方式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及粪口传播。

1、病原体差异: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则以柯萨奇病毒A组1-10型为主。

不同病毒亚型导致两者临床表现不同,但同属肠道病毒家族,存在交叉感染可能。

2、传播途径重叠:两者均可通过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分泌物传播。

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或吸入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均可造成感染。

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交叉传播。

3、易感人群相似: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易感群体。

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卫生习惯不良的儿童更易同时感染两种疾病。

成人偶发感染时症状较轻,但仍具传染性。

4、病毒潜伏期:肠道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7天,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已具备传染性。

康复后数周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需持续做好隔离防护。

5、交叉免疫有限:感染一种病毒后仅对该特定亚型产生免疫力,不同病毒亚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同一患者可能先后或同时感染两种疾病。

预防交叉感染需落实隔离措施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每日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

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

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密切接触者需监测体温和口腔情况,出现发热或疱疹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较为常见,特... 手足口病抽搐通常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可能与神经系统受累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手足口病抽搐可能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高热惊厥、电解质紊乱、脑水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抽动、口吐白沫等症状。

1、病毒性脑炎:手足口病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炎,引发抽搐。

治疗需住院观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10mg/kg,每8小时一次,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每次0.5-1g/kg,每6-8小时一次。

2、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引发抽搐。

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注射液每次5mg/kg,每12小时一次,以及降颅压药物如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0.1-0.2mg/kg,每6小时一次。

3、高热惊厥:手足口病患儿体温急剧升高可能引发惊厥。

治疗需迅速降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必要时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

4、电解质紊乱:手足口病患儿因呕吐、腹泻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抽搐。

治疗需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每次50-100ml/kg,分次服用,必要时静脉补液纠正失衡。

5、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水肿,引发抽搐。

治疗需使用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注射液每次0.5-1g/kg,每6-8小时一次,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手足口病抽搐患儿的护理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抽搐次数和持续时间。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米粥、蔬菜汤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手足口病疫苗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和并发症风险,建议儿童接种。

1、疫苗作用: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

该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疫苗接种后能显著降低重症发生率,保护儿童健康。

疫苗对柯萨奇病毒A16型也有一定交叉保护作用。

2、接种对象: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这个年龄段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且重症风险较高。

对于6月龄以下婴儿,可通过母亲接种疫苗获得被动免疫保护。

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通常不需要接种,因感染后症状较轻。

3、接种程序:手足口病疫苗通常需要接种两剂,间隔1个月。

第一剂在6月龄接种,第二剂在7月龄接种。

如果错过接种时间,可在12月龄前完成两剂接种。

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采用肌肉注射方式。

4、疫苗安全性:手足口病疫苗已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通常轻微且短暂。

严重不良反应罕见。

接种前需告知医生儿童的健康状况和过敏史,以确保接种安全。

5、接种效果: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保护效果可持续数年。

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即使接种后感染手足口病,症状也较轻,恢复较快。

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法。

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儿童按时接种。

接种后需注意观察儿童反应,如出现持续高热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平时应注意手卫生,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增强儿童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婴幼儿手足口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镇痛、局部护理等方式治疗,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

1、抗病毒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引起。

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颗粒每日10-15mg/kg,分2-3次口服、干扰素α2b喷雾剂每次1喷,每日3-4次、阿昔洛韦片每日20mg/kg,分4次口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退热镇痛: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或布洛芬混悬液每次5-10mg/kg,每6-8小时一次进行退热。

口腔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每日3-4次。

3、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皮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

口腔溃疡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稀释后含漱,每日3次或康复新液局部涂抹,每日3次进行护理。

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

4、隔离防护: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家长护理前后需用肥皂洗手,患儿衣物、餐具需单独清洗消毒。

室内保持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

5、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果汁、蔬菜泥等。

避免过热、过酸、过咸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

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物品。

可通过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手足口病轻微的症状可通过观察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的变化进行识别。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较轻时可通过日常护理缓解。

1、口腔症状:轻微手足口病可能表现为口腔内出现少量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头、颊黏膜或牙龈。

疱疹初期为小红点,随后形成小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

建议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

2、手部症状:手部可能出现少量红色皮疹或小水疱,多集中在手掌、手指侧面或指尖。

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可用温水清洗手部,保持皮肤干燥,涂抹温和的保湿霜。

3、足部症状:足部皮疹与手部类似,常见于足底、足背或脚趾间。

皮疹可能伴随轻微瘙痒或不适感。

建议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保持足部清洁。

4、发热症状:轻微手足口病可能伴随低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5℃。

可多饮水,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5、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轻微乏力或情绪不稳定。

建议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保证充足睡眠,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

手足口病轻微症状的护理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或简单伸展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常用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护理、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就医治疗等方式加速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

1、口腔护理:手足口病常伴随口腔疱疹,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缓解疼痛和预防继发感染。

使用温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每日漱口2-3次,避免进食辛辣、酸性食物,选择温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皮肤护理:手足口病的皮疹可能引起瘙痒或不适,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避免抓挠,可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医生推荐的止痒药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3、饮食调节: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食欲下降,需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建议选择米粥、蒸蛋、蔬菜泥等,避免过硬、过烫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4、药物治疗: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但症状严重时可使用药物缓解。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每次10-15mg/kg,每日不超过4次可用于退热,氯雷他定糖浆每次5ml,每日1次可缓解皮疹瘙痒,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

5、就医治疗:若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检查,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

鼓励患儿多休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

同时,家长需注意自身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咽峡炎不是手足口病,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症状和病因上有一定相似性。

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咽部充血等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手足口病则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多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两者的治疗和护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1、病因差异:咽峡炎多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

咽峡炎的感染部位集中在咽部,而手足口病则涉及口腔、手、足等多个部位。

2、症状表现:咽峡炎以咽部疼痛、发热、咽部充血为主要症状,手足口病则表现为口腔溃疡、手部或足部的皮疹或疱疹。

手足口病的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可能伴随发热。

3、治疗方式:咽峡炎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口服混悬液,剂量根据年龄调整和局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

手足口病的治疗也以对症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皮疹,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

4、护理要点:咽峡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

手足口病患者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5、预防措施:咽峡炎的预防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

手足口病的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护理均需注重饮食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促进身体恢复。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便传播、间接接触和母婴传播。

1、直接接触: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尤其是与患者的水疱液或唾液直接接触时,感染风险较高。

家长应避免孩子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洗手。

2、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儿童吸入后可能感染。

在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3、粪便传播:病毒可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若健康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可能感染。

家长需注意孩子的手部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4、间接接触:病毒可附着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健康儿童接触后可能感染。

定期消毒常用物品,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5、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

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必要时咨询 预防小儿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及其物品。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常用物品。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若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喉咙有刺痛可通过口腔护理、药物缓解、饮食调节、局部冷敷、心理安抚等方式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疱疹、喉咙刺痛、发热等症状。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是缓解喉咙刺痛的基础。

使用温盐水漱口,每日3-4次,有助于减少口腔细菌,缓解炎症。

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以免加重不适。

儿童可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口腔,减少疱疹摩擦。

2、药物缓解:喉咙刺痛可使用局部喷雾药物如利多卡因喷雾每次1-2喷,每日3次或含片如复方草珊瑚含片每次1片,每日4次缓解疼痛。

对于发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每次500mg,每日3次退热,但需遵医嘱使用。

3、饮食调节:选择温凉、软烂的食物如米粥、蒸蛋、果泥等,避免辛辣、酸性和过硬的食物刺激喉咙。

多饮水或温热的蜂蜜水,保持喉咙湿润,减少刺痛感。

儿童可少量多次进食,避免因疼痛拒食。

4、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颈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可缓解喉咙肿胀和刺痛。

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冷敷贴,温和且安全。

5、心理安抚:喉咙刺痛可能导致儿童烦躁不安,家长需给予充分安抚。

通过讲故事、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哭闹加重喉咙负担。

手足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充足睡眠,促进身体恢复。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脱水、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可通过a、b、c、d、e等方式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由a、b、c、d、e等原因引起。

1、传染性: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大人与患儿接触时,可能通过飞沫、粪便等途径感染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儿共用物品、保持环境卫生等。

2、免疫差异:成年人免疫系统较为成熟,感染手足口病的概率较低。

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仍需警惕感染风险。

建议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3、潜伏期: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期间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具备传染性。

大人接触患儿后,应注意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4、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疱疹液等传播。

大人照顾患儿时,应佩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处理患儿衣物后及时洗手。

5、预防措施:大人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建议定期消毒家居环境,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饮食上注意卫生,避免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需从日常细节入手。

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增强免疫力。

运动方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护理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家居用品,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

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手足口病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并可能造成食欲减退、哭闹,严重时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应尽早治疗并加强护理。

家长需关注病症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1、手足口病的常见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包括口腔黏膜上的溃疡或疱疹,手掌、脚底出现红斑疱疹,并伴有发热。

一些患儿还可能因疼痛导致进食困难或表现出不安情绪。

护理建议: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温水或淡盐水清洁口腔,避免感染。

饮食宜清淡温凉,多饮水,补充维生素以加速恢复。

避免让儿童用手抓挠皮疹区域,预防感染。

2、可能的不良影响及并发症轻症情况下,手足口病多在7-10天内自愈,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这包括心肌炎、脑膜炎,甚至脑炎等,表现为持续高热、频繁呕吐、四肢无力等,需要立即就医。

部分患儿若护理不当,可能留下长时间的皮肤色素沉着。

风险应对: 观察病情,若出现精神萎靡、高热持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送医。

疑似脑炎或心肌炎时,应选择综合性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3、预防手足口病减少影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接触唾液、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感染。

预防是降低发病率和潜在严重影响的关键方法。

家庭中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或接触患儿后。

妥善处理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的衣物,使用消毒剂清洁玩具或生活用品。

在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

手足口病可能给孩子带来暂时的不适和潜在的并发症,但大多可通过科学护理和规范治疗恢复。

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如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自然产和剖腹产进行产后恢复运动?产后恢复运动有哪些

许多妈咪都会希望,怀孕生产过后的身材体态能复原到产前的模样,其实这与产后运动有相当大的关系。

首先要先了解生产完后能运动的时机点,再来就是知道可施行的运动。

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到成果噜!下面的小编为大家分享自然产和剖腹产怎么进行产后恢复运动,产后恢复运动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吧。

一、自然产后活动时机原因1、进行温和运动一般来说,若是采用自然生产,产后即可下床走动,甚至也能够进行部分较为温和的运动项目。

此类活动的目的在于,可以帮助产妇加速恢复至原来的身材体重。

温馨解说:运动也可让胃肠蠕动变慢、痔疮、腰酸背痛或水肿等困扰问题减少。

2、减轻身体不适运动以助恢复身材,其实是附加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因生产所致使的身体不适与器官功能失调等等状况,协助腹部及骨盆韧带组织、骨盆肌肉底群恢复弹性与作与。

温馨解说:另外,也会让骨盆腔内的器官复原到原来的位置。

自然产后与剖腹产后的运动时间不相同。

3、会阴受伤休息假若在自然产时,会阴部因撕裂伤有缝合情形,约需要1至6周的恢复时间。

于此段时间里,假设感觉产后运动使自己有疼痛感或不适感,务必立刻停止所有动作。

4、骨盆肌肉弹性此外,较为激烈的运动,一定要等到恶露结束,且骨盆底肌肉群弹性也恢复,同时做过产后六周的身体检查,医师确定没有任何不良情况后才能进行活动。

5、循序渐进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在生产过后,没有办法一下就恢复以前的体力与肌耐力,所以不要轻易就从事运动强度太大的项目,务必按部就班开始。

二、剖腹产后运动时机项目1、做凯格尔运动假若产妇是剖腹产,那么除了能马上做骨盆底肌群运动(凯格尔运动)之外,其余所有的产后运动项目,皆要等到产后六周,进行身体检查无误以后,也确定恶露完全排净,伤口也愈合才能进行。

2、至少产后六周动剖腹产手术的女性,于产后六周里面,要避免从事会运用到腹部肌肉的行动,也不要提重物;另外,激烈性高或强度大的活动,更是要等到至少三个月以后再进行较为理想。

三、产后运动要遵照原则1、一旦疲劳停止产妇若一直感觉到身体疲倦或不舒服时,绝对不要进行任何运动,躺卧才是最好的方式,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2、不勉强做运动只要产妇在做运动的过程里,有感到不舒适或者是疼痛感,千万不要勉强自己继续行动,务必要立即停止运动,以免造成更多伤害。

3、腰酸背痛异常若是女性在产后有出现背部酸痛、脊椎刺痛等相关的问题,一定先经过医师检查确定无碍后,才可以进行强度较大且较为激烈的运动。

4、恶露完全停止原则上,恶露若未完全排除干净,骨盆底肌肉群弹性也尚未复原,禁止从事所有激烈运动。

建议仍以缓慢温和的活动为主,待到身体机能与体力情况渐渐稳定后,再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

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哪个伤害小?人工流产前后注意事项

如今意外怀孕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很多女性还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亦或是近期并没有想要孩子的打算。

那么打掉孩子是必经之路。

那么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哪个伤害小呢?人工流产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哪个伤害小如果怀孕是在49天以内,可以考虑做药流,毕竟对子宫壁没有刮损,伤害较小,去正规公立医院,成功率也不错,千万不要自己买药吃或去小诊所,这样就可能有残留,需要再次刮宫,对子宫壁同样有损害。

如果怀孕有1个半月以上了,那就最好做无痛人流了,这样比较流的干净,而且成功率高,休息一个礼拜就差不多了。

当然无痛人流也只适合3个月以内的妊娠哟。

超过3个月以上要打掉,那就需要住院做引产了。

人工流产前要注意什么1.女性如果想做药流需要在怀孕49天做,如果超过49天,小于90天考虑可以做无痛人流,如果超过90天考虑就需要做引产手术了。

2.在做人流手术前,必须做相应的妇科检查及尿妊娠实验、B超检查,以确定是否宫内妊娠、妊娠的大小,如实向医生叙述既往的孕产史。

3.除B超检查、尿妊娠实验外,还需做心电图、白带常规、血尿等常规检查。

4.术前应避免同房,预防感冒。

积极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以免增加感染阴道炎的危险。

5.人流手术前6小时,应绝对禁食、禁水。

6.做人流手术的患者,如曾患有心、肺、肝、肾脏疾病者,须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无痛人流,如有特殊要求术前向医生说明。

7.前往医院做人流时最好有人陪,穿梭挂号处、门诊、检验科、交费处、药房,两个人比一个人快些。

8.出门前,带几片卫生护垫,如果符合手术标准就可以直接做手术,术后会有一定的出血。

人工流产后要注意什么1.做完人流后的女性不可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否则,易落下“子宫脱垂”的病根。

2.在生活方面,应少洗头、勿喝冷饮、衣物要保暖,预防着凉和感冒,使身体尽快恢复正常。

3.做完人流后要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人工流产后半个月之内,应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

4.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性器官充血,增加阴道血流量。

此外,要保证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预防流产后贫血的发生。

5.做完人流后补养的时间以半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适当延长补养时间。

6.做完人流后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否则易造成感染。

人流后一个月内应避免性生活;出血期间勤换卫生护垫;半个月内不能进行坐浴,只能淋浴。

7.人流后的一周左右,阴道内会有红色或淡红色分泌物,其量由多到少,无明显气味。

如果出血时间超过15天,出血量大过月经量,特别是分泌物有臭味,并伴有发烧、腹痛等症状,则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8.做好避孕工作。

人流手术后,应尽早选择可靠的避孕措施,人流手术只能作为避孕失败后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手术,必须坚持以避孕为主,不能把人流手术当作避孕节育的措施。

加入收藏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会互相传染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