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对外蒙古的一直抱有野心,为什么迟迟不吞并?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据说沙皇曾下敕令“俄罗斯的双头鹰旗一旦在哪里升起,就永远也不会降下。

”不断东扩的俄罗斯,对蒙古的野心始终未绝,却始终未吞并外蒙古,这自然不是沙俄政府主动放弃的。

【菜科解读】

据说沙皇曾下敕令“俄罗斯的双头鹰旗一旦在哪里升起,就永远也不会降下。

”不断东扩的俄罗斯,对蒙古的野心始终未绝,却始终未吞并外蒙古,这自然不是沙俄政府主动放弃的。

沙皇俄国对外蒙古的野心并非一朝一夕,自彼得大帝以来以侵略主义闻名于世,对中国侵略尤为饥渴。

就地理位置来看,外蒙地区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西伯利亚的地势看,经济上开发富庶之地、工商业中心都在靠近在外蒙古的狭长地带,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贯穿的地区。

库伦、恰克图道贝加尔湖,地形向北倾斜,外蒙地区正居高位。

这也是从沙俄到苏联,俄国人处心积虑地把外蒙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重要原因。

自16世纪开始,沙俄就开始了对蒙古的经略。

17世纪初,俄国移民大量流入西伯利亚,与游牧在西伯利亚南部的蒙古牧民发生接触。

17世纪中叶,在俄蒙边界上,俄蒙的商业和经济往来大为加强,清政府为此大为震动。

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半期,外蒙古问题就已成为清政府和沙俄政府之间的尖锐问题之一。

只因当时国力仍盛,沙俄不得不签订《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中俄边界以及俄国人在外蒙的贸易据点。

但沙俄统治者时刻不忘蒙古,随着清朝国力衰减,俄国势力在19世纪中叶进入蒙古。

然而如此积极经营外蒙的沙俄政府,在外蒙独立运动兴起之时却颇有回避的态度。

尤其是20世纪初,外蒙古库伦政府向俄罗斯寻求帮助时,当时的俄罗斯外相赛奇·萨索诺夫主张“对蒙古事件,保持静观”,沙皇批示亦是“静观,但勿错过机会!”这实在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

沙俄国徽为双头鹰,这预示着他们的目标从不仅限定在一方,自诩为第三罗马帝国的俄罗斯一直在向欧洲扩张,由此收获了与英国不可调和的矛盾。

19世纪中叶,正当俄罗斯经略外蒙古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也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

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双方于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

这之后,为了钳制俄罗斯的发展,1902年1月,英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该条约实际上是反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英国可以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加强在远东的地位。

而就在两年后,一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满洲控制权的日俄战争打响。

经此一战,沙俄的虚弱被列强一览无余,沙俄急于与英国缓和关系,而英国也不再将沙俄视作头号对手。

这之后,俄罗斯不得不在亚洲全线收缩,1907年,两国签订《英俄协定》,双方在分割中东上妥协,以共同构成一战时的协约国阵营。

1911年,外蒙古库伦政府宣布独立。

但是此时的俄罗斯关注重心在中近东,没有力量在外蒙古地区有大的作为。

而且日本取得满洲后,却被美国以“门户开放”与“利益均沾”为由要求日本维持个列强在满洲的机会平等。

有此前车之鉴,俄罗斯自然不会扶持外蒙独立,使各列强势力进入蒙古。

在这种局势下,沙俄政府选择利用袁世凯政府的内外交困,1913年与袁订立《中俄声明文件》,确认中国是蒙古的“宗主国”,改“独立”为“自治”。

但中国政府不能驻军、移民外蒙,而沙俄可以,蒙古事务需两国协定解决。

该条约使中国徒有宗主虚名,而仍由沙俄控制外蒙。

1915年再订《中俄蒙协约》,确认外蒙自治以及俄国在外蒙享有的特权从法律上巩固下来,沙俄对此十分满意。

随机文章刘裕诛桓玄灭诸国,自立为帝东晋灭亡惊现昆仑山冰封真龙照片,传闻登山队偶遇真龙被真气所伤揭秘外星人是否存在,宇宙中外星文明不少/人类目前科技还发现不了人类飞不出奥尔特星云,旅行者一号飞出奥尔特云要花一万年时间高斯枪威力有多大,可击穿任何装甲/对付太空战舰最有效武器

在清末对外战争中,淮军和湘军的战斗力差距为什么会那么大?

清末的淮军和湘军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打败了的太平军,歼灭了北方的捻军,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大清长达数十年之久,在国内战场堪称“劲旅”。

可到了对外作战中,两者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出来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

可这两次对外作战,皆不见淮军的影子,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就是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在陕西大吃大喝,就是不肯入甘肃和新疆作战,以及1884年淮军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内战中的“劲旅”,可为何到了对外作战时,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分析下。

一来是在将才的选用上 在这方面,湘军(至少是高级将领)在道德和能力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湘军初创时,就曾提出四条:“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

终不可恃。

” 道义和忠义,始终都是湘军选拔将领时永不放弃的两个要求,他们的将领主要靠儒家传统道德来教育和约束自己。

湘军的主要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儒生,比如罗泽南、王鑫等是理学家,是个学者,则是进士出身。

这些人有种理想主义,有为理想的决心,这样的将领才能适应战争的特殊需求。

我们再来看淮军将领,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主要将领中,也就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另外如程学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痞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的。

吴出身行伍,曾做过中下级军官。

他们这些人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道德和理想,重利不重德。

所以在国内战场上尚能依靠火力掩饰一下,可一旦面对强悍的外敌时,没有忠义血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1884年时,张树声、潘鼎新怕死不肯作战被革去督、抚职务;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千里大溃逃等等。

这些人毫无道德和忠义血性可言。

二来是在士兵的选用上 湘军选兵必须是亲自招募,绝不假手他人,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格,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一概不收。

曾国藩曾一再强调“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练一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收一月之效”。

在这样的严格选拔、训练、管理之下,湘军的士兵素质普遍都比较高。

而且他们来自一个地方,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团结。

而淮军基本上就是个大杂烩了。

在士兵招募方面兼收并蓄,士兵的来源参差不齐,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这些人中,有的是来自流氓集团,有的是来自团练,而战斗力好的程学启部就是由的降军所组成的。

李鸿章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武器装备基本都是以洋枪为主,打内战时,这点要比湘军好不少,可一旦要和敌人肉搏时,淮军战斗力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显露无疑了。

三来是在战斗意志的形成上 湘军重视的是道德和个人操守,追求的是儒家保家卫国的境界,砥砺品格,信奉实干。

而淮军多是廉耻之心而唯利是图的小人,李鸿章明知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却还仍旧委以重任,其直接后果就是吏风日下,士兵素质、斗志和士气都远不如同时期的湘军。

写《太平天国亲历记》的英国人林利对淮军直接就是,可在西线见到湘军时却高叫“他们的勇敢是清军中前所未见的”。

湘军拥有勇猛的战斗风格和坚强的战斗意志,在对外作战中,这种精神力量要远比几件西洋火器好使得多,“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在对外作战中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淮军也颇有些悍将,这些人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都是一把好手,可他们面对的是乌合之众,一旦遇到同样也拥有西洋火器的正规军时,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在甲午战争中,唯一敢跟日军肉搏的就是湘军,牛庄战役惨烈战败,也是湘军最后一缕夕阳。

所以说,一支军队,就算你武器装备再牛气、再先进,可没有敢于亮剑精神的话,始终不能作为国家的依靠。

随机文章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详解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区别,前者速度15倍音速无法拦截太阳系是否稳定,太阳系为什么很稳定(太阳系并没有那么稳定)希腊火神赫菲斯托斯,出生就注定了他悲凉的一生(可怜人)

阪神大地震抢救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时间是何时

抢救过程 阪神·淡路大震灾的受灾者根据3个不同的时段,相互帮助,采取了不同的对应措施。

下面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第1时段 阪神·淡路大震灾时在救助生命方面起了最大作用的是市民本身,他们在营救被埋在瓦砾下的人和灭火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灾区有24万栋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万人被埋在下面需要救助。

其中,自卫队解救了176人,消防员(神户市消防局)救出了733人,消防团(神户市消防团)救出819人,如果加上警察等专业救援人员救出的5000人,其余的绝大部分是由市民自己解救的。

在消防灭火方面,市民同样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西宫市因地震引发的火灾41起,有29起(约占70%)是火灾初期被市民扑灭的。

尽管发生了41起火灾,只烧毁了90栋住宅,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市民参与了初期灭火活动。

震灾后市民参与本地区的救灾活动是以自身平安无事为前提的。

调查结果证实,绝大多数受灾者震灾后的行动过程为"保全自身的生命安全""保护居住在一起的亲属的安全""了解是否安全"。

但是,大量人群的涌动,道路堵塞,直接导致了堵塞,火灾和长时间的无法救援,导致150人以上的死亡。

第2时段 生存危机过去后的避难生活期需要较大范围的互相帮助。

在避难场所,可以见到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情景,但也不尽然,也有人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虽说是遭遇了震灾的破坏,但也并不等于完全丧失了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倒塌的房屋下留存着大量的食物、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使外部救援物资抵达时间过迟,灾民们自己利用灾区残存的宝贵物品,相互调剂,也能维持1周至10天。

而且,对于那些没有去避难所呆在家里的受灾者来讲,日常传递信息的社区就成了发布行政消息、传递联络信息的组织。

另外,在这一时段,一些跨地区的各式团体也开始发挥巨大的力量。

血缘关系自不必说,同事、学友、业务伙伴、志趣相投者等所有与已有关的联系渠道都发挥了作用。

送来水和食物,提供临时住所,照看孩子,捐钱捐物等,形成一股直接或间接支撑受灾者的强大力量。

第3时段 在住宅被毁、街道遭破坏、依然过着苦难的受灾生活的地方,必须开展地区性全面复兴工作。

在这一时段,那些需要重新进行公寓和街区等城市建设的公共团体必须同心协力,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前进。

可是,在震灾前成立城管协议会开展某些活动的地区非常少,在遭受震灾失去住房不知所措的时候,对他们谈恢复街区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尤其是要进行城市复兴建设,每一位受灾者都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要想按大家的愿望进行重建,有时为顾全大局会使个人利益受到侵犯,如果个人不愿作出让步,就会影响街区重建工作的进行。

民众正在开展城市建设,灾民们正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重建新生活的,都是群策群力,协调一致,为重建家园而积极努力的地区。

地震示 灾后总结 阪神大地震暴露出日本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失误和薄弱环节。

一是错误判断日本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震,使该地区的抗震设防工作滞后于城市建设;二是关西地区的消防能力差,有关的消防设施不完好、不完备,致使地震火灾得不到及时的扑救。

三是政府部门没有制订相应的救灾方案,致使震后救灾滞后,不协调,加大了震灾损失。

可考虑征集建筑工程人员 中林一树担任首都直下地震避难对策特别调查会座长,是一位地震防灾对策专家。

看了电视上转播的画面后,中林意识到四川地震和日本地震的明显不同。

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房屋构造大多数是木质,而这次四川灾区建筑主要是钢筋水泥或者砖瓦等重构造房屋。

如果光靠手工来救灾的话,还是很困难的。

救灾时需要很多建筑机器,比如电钻、起重机,发电机等。

” 在机械不足的情况下,中林建议,可以考虑从各地广范围征集有过建筑工地工作经验的工人参与救援,因为他们最懂如何撬起瓦砾和钢筋。

民众应树立“共救”意识 日本在二十年来发生的地震中总结了许多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卫队救援的“公救”,受灾者自身要超越受灾意识,主动团结起来,互助“共救”。

中林举例说,1995年阪神地震时,消防队的电话很难打通,从燃烧的房屋中救出受灾群众的、克服困难进行灾后建设的大部分力量来自民间,特别是“自治会”、“町内会”(类似于中国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这些组织成了抗灾救灾的核心力量。

“比如这条街上谁饭做得好,就请他为大家做饭,其他人有什么特长也都各自贡献出来。

大家过集体生活,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做不到的事,邻居间互相帮助,就能办到了。

如果10万灾民各自独立行动或只是等待救援的话,10万人都只是受害者。

如果大家共救的话,10万人就能发挥几倍于10万人的力量。

” 正是依靠这种共救意识,日本才克服了救灾和重建等难关。

中林期望中国在这次救灾中也能运用这个经验。

对付流言要发动社会力量 四川地震发生后,国内一些地方曾出现“短期内还会发生大地震”的传言。

其实日本地震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亲身经历了1995年阪神地震的大学教授中本进一说:“当时地震后,尽管政府对灾情进行了解释说明,但是在民众中还是流传着‘大地震还会袭来’的谣言。

灾民情绪本来就脆弱,比较容易轻信谣言,很多人更加恐慌了。

” 如何对付类似传言呢?“居委会可以发挥沟通行政机构和地区灾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向灾民传达正确的信息,安慰大家情绪。

如果几百受灾群众中有一两个领导的话,就比较容易对灾民情绪进行管理了。

”中林道出了日本的做法。

在日本的地震救灾中,除了居委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很多受人尊敬的学者教师等也主动站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

中本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不少人问我,‘是不是还会有大地震?’我就会说,也许还会有余震,但都不会再造成上一次那样致命的打击了。

现在要紧的是准备好食物,保护好家人安全,如果再有余震的话,一定能应付过去。

请大家相信。

” 精神呵护也很重要 根据中本的亲身体验,对于灾民来说,精神救助和物质救助同样重要。

“地震刚刚发生后,大家都想着互相帮助,所以都非常有精神。

但是一周后,疲劳和不安就达到了顶点。

”中本告诉记者,震灾后人们的精神压力都很大,就算关系好的家庭或者朋友也会因此而争吵。

他家里也曾发生过争吵。

“这时,很多志愿者的到来,确实帮了不少忙。

”他回忆道。

震灾后,日本展开了多项针对灾民的精神救助,比如派出专家对震后幸存者进行心理咨询等 经验教训 预报设防 该次地震出现了一些可能的前兆现象,但如何将它用来实现短临预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城市防震减灾来说,正确地确定设防水平是整个工作的基础,这就向中长期预报,尤其是历史上地震活动性弱的地区进行中长期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阪神大地震的教训表明,设防标准还应综合考虑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以及预报水平的现状。

工程抗震 可以说阪神大地震是对各类结构抗震能力的一次大检查。

震害调查表明: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如按日本新的规范(1981年)设计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都完好,隔振房屋表现良好;老旧房屋和以高架桥为代表的生命线工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供水系统破坏严重,影响救灾;首次出现地铁主体结构的震害;建筑物的中间层破坏和巨型钢结构的破坏,这是历次地震中很少见到的现象;建在人工回填软地基上经过地基处理的高层建筑经受了振动和液化考验,表现良好,旧港口码头遭到破坏,所有码头几乎都停止作业。

也就是说,这次震害向现有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软土地基的抗震、竖向地震力的影响以及抗震验算模型等一系列新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纪念馆 2002年,在地震发生7年以后,日本政府和兵库县耗资60亿元,在地震的废墟上,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

它由两幢建筑构成,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对外开放。

虽然在日本人心中,“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基本等同于阪神大地震纪念馆,但是在建筑物的正面,除了一块被地震扭曲了的钢筋外,并无其他明显的纪念物。

而“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的两幢建筑物名称也似乎与地震相去甚远:一座通体透明的建筑称为“防灾未来馆”,与它相邻的则叫“人未来馆”。

防灾未来馆 “防灾未来馆”共有五层,其中只有两层用来对大地震进行纪念和回顾。

在“防灾未来馆”四层的放映厅“1.17剧场”里,1995年1月17日灾难来临的场景,通过影像和声音重现:瞬间倒塌的房屋,脱轨的列车,轰然断裂的高架桥,爆裂燃烧的住宅……在凌晨5时黑沉沉的背景下,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受到感观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除了三维影像,以“震灾体验”为主题的四层设施还用实景等大的立体模型,还原了地震后房屋倒塌,火灾四起的街头场景。

“防灾未来馆”第三层主题则为“震灾回顾”,主要展示当初留下地震印痕的各种实物、震后照片以及遇难者的遗物。

从四层体验厅到三层回顾厅,尽管阪神地震被通过影像和实物“还原”,但记者感觉馆内并未大力渲染“纪念”的气氛:简单的馆前设施、影像放映只有7分钟,实景模拟也只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事物和图片展示也让人难有深刻印象。

这和大地震后阪神地区6437人遇难,4.4万人受伤,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的灾情相比,似乎有些“轻描淡写”了。

人未来馆 如果说“防灾未来馆”注重“现实”的防灾细节,一旁的“人未来馆”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安慰”上。

阪神地震后,因为瞬间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很多幸存者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最终走向自杀。

据防灾未来馆的一名解说员称,尽管地震后日本相关机构对灾民实施了较大力度的心理救助,但即使如此,每年仍有数十人因为地震带来的后遗症而死去。

而“人未来馆”的主题正是“尊重生命”。

工作人员介绍称,在“人未来馆”,参观者可以通过音乐、电影、诗歌、甚至游戏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命的价值。

该馆的主角,是生命力顽强的山毛榉树,设计师试图通过演绎它的故事,向参观者讲述生命的哲学。

震度 日本气象厅的最终震度报告如下,最大震度7蔓延了兵库县的大部。

震度7的烈摇晃,即便是钢筋水泥,在当时的水平下依然崩碎,大量的建筑物一楼垮塌,二楼变成了“一楼”。

震度数据表在末尾,可以看见,最远的福岛县磐城依然侦测到了震度1的摇晃。

东京都新岛,鹿儿岛县鹿儿岛市,爱媛县名古屋市的部分高村住宅的住民表示“水缸和吊灯轻轻摇晃,站起来感觉在晃动,有东西掉了下来,建筑物仿佛被风吹”。

同时,海啸高度约有10公分。

当时,气象厅对兵库县播磨滩,大阪府,兵库县濑户内海沿岸发布了海啸注意报 随机文章求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

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未来,无人机/智能音箱/智能助手(变革将临)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外星人头颅在河北出土,两双眼睛八个脚趾(外星人被祭奠)进击的巨人九大巨人的能力,始祖巨人可以控制所有无脑巨人(最牛)

加入收藏
               

沙皇俄国对外蒙古的一直抱有野心,为什么迟迟不吞并?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