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于金天会二年(
【菜科解读】
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东南)。
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
屈出律投奔西辽,帝直鲁古可怜其父死国亡,遂留他下来。
屈出律见直鲁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阴谋,先取得信任,当了驸马,尔后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东)和别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境内,号召反攻复国,乃蛮旧众纷纷来附,实力大增。
屈出律乘直鲁古秋天出猎之机,以伏兵8000将其擒获,表面上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当了西辽。
十年(1215年),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后,得知屈出律逃至西辽并篡位,篾儿乞部也附属于他,聚集兵力图反攻复国。
为解除后顾之忧,成吉思汗回蒙古本土后,于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派将军率2万骑兵西征屈出律。
派长皇子术赤和率兵2万消灭篾儿乞部残部。
哲别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
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屈出律闻风而逃。
哲别向西辽广泛宣传信教自由,开放被封清真寺,反复申明,蒙古军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东西。
伊斯兰教徒纷纷起义,蒙古军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徒们消灭守军,大开城门欢迎。
哲别宣布不抢、不烧、不杀三不政策,军纪严明。
都城八剌沙衮及岭北诸城均不战而下。
次年,哲别进军岭南。
屈出律企图与哲别军在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市北)决战,但西辽军士气已衰,伊斯兰教徒拒绝战斗。
哲别军未至,屈出律即弃可失合儿西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无容纳者。
哲别紧追不舍,并悬赏缉拿屈出律。
屈出律逃入巴达哈伤境(今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一带)河谷中,被猎人捕获,交哲别处斩。
术赤、速不台率军在垂河流域全歼篾儿乞部,于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秋班师回国。
蒙古人在灭亡西辽后,成吉思汗明确规定,一切宗教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得偏爱,对于各种宗教的教士都应恭敬对待。
成吉思汗在西域时就曾广邀各宗教的教士前来,让他们阐述各自宗教的教义教理。
为了防止其后代改变他的宗教政策,成吉思汗还把他的规定记人了蒙古法令。
并吞西夏 西夏原与一北方克烈部非常友好。
但是统领乞颜部的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灭了克烈部,使西夏失去了一部份蒙夏间的缓冲。
金泰和五年(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入侵西夏,发动第一次征夏战并洗劫了边疆的一些市镇。
元太祖元年(1206年),蒙古帝国正式成立。
成吉思汗为了征服另一个征服王朝——金朝,必须孤立金朝。
而孤立金朝的方法就是消灭掉金夏间的联盟,因此成吉思汗决定先消灭西夏。
元太祖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二次征夏之战,进攻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但因西夏军队的抗击而以失败告终。
元太祖四年(1209年),蒙古成功占领了高昌,这亦使西夏的河西地区失去蒙夏间的缓冲。
后来蒙古第三次征夏,由河西地区开始入侵,攻击斡罗孩。
西夏将领兼襄宗儿子李承祯战败,其大将高逸更加被俘。
蒙古后来又拿下斡罗孩城,逼近克夷门——都城中兴府的最终防线。
西夏大将嵬名令公虽然实行伏击计划,但仍然败给蒙古军队。
因此,都城中兴府为蒙古军队所包围,且夏襄宗求救无门。
最后,襄宗唯有给予蒙古大量赔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条件,蒙古才接纳其求和 [8] 。
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条件后,唯有攻击其原本的盟友——金朝。
而这一连串的战争持续了逾十年,并大大的削弱了金夏的国力。
而因此,西夏的人民亦因劳役导致生活困苦,国家的经济和生产力亦因劳役而大受影响。
军队也因长期征战而十分积弱,且官场政治十分黑暗和腐败。
夏襄宗本人更加昏庸无能,沉醉于酒色之中。
而因此,齐王李遵顼得于元太祖六年(1211年)成功发动政变并夺权,为西夏神宗。
但夏神宗亦不为一明智之帝,仍坚持攻击金朝。
因此,国家变得非常不稳定,民变四起。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发动第四次征夏战,原因为1216年西夏拒绝协助成吉思汗进行西征。
神宗因害怕蒙古大军,于是逃至灵州,却令太子李德旺留在都城中兴府。
李德旺唯有遗使求和。
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夏神宗传位予李德旺,原因为神宗不想成为一位亡国君主。
而李德旺就是夏献宗。
经历了蒙古的入侵,夏朝上下才真正明白蒙古的野心,献宗便决定再次使用“联金抗蒙”的政策,再度和金朝结盟。
而西夏的策略便是藉蒙古大军西征期间联合蒙古周边各国攻蒙。
可惜正在驻守蒙古的大将孛鲁发现了西夏的阴谋,便于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立刻自东西夏攻击西夏,并成功拿下西夏的银州,更加捕获西夏大将塔海。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回归后便立刻入侵西夏沙洲。
西夏只好求和并答应蒙古的要求。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击西夏,原因为西夏违反了和约。
这次战争最终灭掉西夏。
领有主力军的成吉思汗首先拿下兀剌孩城以西的黑水城,后来又击败位于贺兰山的西夏大将阿沙敢不,最后才到达浑垂山。
另一方面,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另一支军队先后拿下甘州、沙州和肃州等要邑。
虽然途中遇到西夏大将和典也怯律的抵抗,要由成吉思汗平定才行,但大致上蒙古的进攻也是顺利的。
看着蒙古的步步进迫,献宗因此过度忧虑而死,而帝位只好让南平王李꾢登上,而夏末帝,亦即西夏最后一位皇帝。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八月,蒙古大军实行“黄河九渡”,成功占领应理、夏州等地,并决定围攻灵州。
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领援军协助抗敌,但最后仍然失败抵抗蒙古的入侵,更加战败身亡。
而后,蒙古大军十分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
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失陷。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西夏国主李睍投降。
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宁夏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由幼子监国。
蒙古帝国灭西夏使金朝失去一盟友之余,亦使金朝失去西方一缓冲,导致金朝后来的灭亡命运。
而蒙古亦因此能够进一步入侵中原,奠定日后统一中原的根基。
扫灭金国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就开始向邻境发动掠夺性战争。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三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国称臣纳贡。
西夏既降,接着全力攻打金朝。
元太祖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统兵攻入金西北路边墙,取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郊)、抚州(今河北张北)等山后诸州,于野狐岭(在今河北万全西北)北击溃金三十万守军,追至浍河堡,歼其大半。
元太祖八年(1213年),于怀来再灭金军精锐。
因居庸关防守坚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战术,率主力从紫荆口入关,进围中都(今北京)同年,分兵三道南下,破黄河以北数十州县,大肆杀掠。
元太祖九年(1214年),金宣宗献公主、金帛请和,乃退驻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
金宣宗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驻守中都南的絿军叛金降蒙,蒙古军再入。
元太祖十年(1215年),攻占中都,置达鲁花赤等官镇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封为太师国王,命统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鲁诸部军以及投降的契丹、女真、絿、汉诸军,专责经略中原汉地。
木华黎逐渐改变以前肆行杀掠、得地不守的作法,着重招降和利用地主武装。
自1217至1229年,除先已归降的永清土豪史秉直父子兄弟等外,易州(今河北易县)张柔、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全等地方武装头目相继降蒙,两河、山东大部分地区为蒙古所占。
蒙古对各地归降的官僚、军阀,多沿用金朝官称,授以元帅、行省等官衔,使世袭其职,在其所献地继续统军管民,称为世侯。
监国三年(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即汗位。
他率蒙古军队从的统治区内通过,绕过金朝的军事重镇潼关,一举攻占了汴京。
六年(1234年),南宋和蒙古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
蒙古贵族占领了黄河流域,金灭亡后,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
囊括中亚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花剌子模先后西灭塞尔柱王朝,东败西辽,称雄于中亚、波斯(今伊朗)。
国王摩诃末闻大蒙古国强盛,遣商队和使者探听军情。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亦派商队赴花剌子模贸易,被其边城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长官所杀,货物被夺;遣使责问,又遭辱杀。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秋,成吉思汗以复仇为名,亲统约20万大军攻入花剌子模,兵分四路:一路攻取讹答剌城,一路南取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及锡尔河上游诸地,一路北上取毡的及锡尔河下游诸地,成吉思汗自率一路径取其腹地大城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花剌子模有军40万左右,摩诃末惧怕集中兵力抗蒙会导致军事贵族篡权,遂命各部分守城堡,结果被蒙古军各个击破。
次年春,蒙古诸军合围其新都撒马尔罕,城民出降。
摩诃末已先期逃遁,成吉思汗派先锋速不台、哲别等率精骑3万追击。
摩诃末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上,不久病死,其子札兰丁继位。
成吉思汗占领撒马尔罕后,命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合取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自与幼子拖雷略取呼罗珊(今阿姆河西南)诸城。
冬,成吉思汗攻取阿姆河北岸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捷尔梅兹)等城,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初渡河而南,谕降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进围要塞塔里寒(在木尔加布河上游)。
拖雷分军连破马鲁(今土库曼斯坦马里)、你沙不耳(今伊朗内沙布尔)、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城后回师。
秋,合兵攻克塔里寒。
时札兰丁退守哥疾宁(今加兹尼),聚军约9万北上抵御,败蒙古军于八鲁湾川(今查里卡东北)。
成吉思汗得报,率大军南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败札兰丁军,追至申河(印度河)边,迫札兰丁渡河逃入印度。
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遣兵入印度追捕札兰丁,不获而还。
秋末,成吉思汗回至撒马尔罕驻冬,设达鲁花赤监治西域诸城,后率主力班师漠北。
速不台、哲别继续西进和北上,采取缔结和约、稳此击彼之策,先后攻破阿塞拜疆、谷儿只(今格鲁吉亚),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进攻钦察(里海、黑海以北之语部族)。
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夏,在迦勒迦河一带击溃斡罗思(俄罗斯)、钦察联军,深入克里米亚,次年经里海北东还。
札兰丁闻蒙古大军离去,从印度回波斯重建花剌子模国,中心移至阿塞拜疆。
窝阔台即汗位后,遣将绰儿马罕率大军再次征伐,于元太宗三年(1231年)灭花剌子模,并留镇该地。
占领东欧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以术赤子拔都为统帅,率皇子、皇侄等出征钦察、斡罗思等国,以速不台为前锋主将,史称"长子西征"。
次年秋,诸军在押亦河(乌拉尔河)会师,速不台先取亦的勒河(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国,蒙哥率一军取钦察。
元太宗九年(1237年)秋,诸路蒙古军入斡罗思,攻陷也烈赞(梁赞)。
元太宗十年(1238年),分兵四出,连破莫斯科、罗斯托夫、弗拉基米尔等十余城。
旋南下略取钦察西部地区,迫忽滩汗逃入马札儿(今匈牙利)。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蒙哥与贵由率军进攻太和岭北麓阿速国,破都城蔑怯思,迫其国主投降。
是年冬,拔都斡罗思南部,以巨型抛石机破契尔尼科夫等城。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秋,进围乞瓦(今乌克兰基辅),遭该城军民顽强抵御,是冬蒙古军架炮猛攻,克之。
继而西攻伽里赤国,破其都城,迫该国国王逃入马札儿。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春,拜答儿(察合台子)、拔都分别率军攻入孛烈儿(今波兰)、马札儿。
拜答儿军在攻陷孛烈儿都城克拉科夫后,进入西里西亚,于里格尼茨击溃孛烈儿、捏迷思(日耳曼)联军3万。
拔都所部也于撒岳河畔击溃马札儿军6万,克其都城马茶(今布达佩斯)。
欧洲诸国闻蒙古军攻势迅猛,纷纷备战自保。
蒙古军一部进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达,被奥地利、波希米亚联兵击退。
冬,拔都率军过秃纳河(多瑙河),攻陷格兰城。
乃马真元年(1242年),拔都得窝阔台死讯,率诸军东还,抵亦的勒河下游营地。
后来,拔都留此建钦察汗国,以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
招降吐蕃 从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前半期的三百余年间,处于分裂中的西藏社会逐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此过程中,在西藏再度兴起,形成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众多教派。
各地的世俗封建势力分别与不同教派结合在一起,相互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西藏人民迫切希望结束战乱,实现内部统一。
但西藏各教派和世俗封建势力均没有力量统一西藏。
顺应形势要求,给予实力较强的萨迦派以积极支持,实现了西藏的统一。
十三世纪,元朝实现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大统一。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征讨大理 二年(1252年)七月,蒙哥汗命其弟征伐大理。
老将兀良哈台速不台元帅之子总督军事,士人姚枢、等为随行参谋。
云南 地区早在唐代就由南昭国(乌,即今人建立的政权)统治。
宋时白蛮族(今)取得政权,建立了以大理为都城的。
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贵州、广西西部和四川南部,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的一些地区。
主要民族为彝族和白族,还有摩些(今)、和泥(今)、金齿、白夷(今)和与他们杂居的汉族等。
此时,大理国事衰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正在游离大理国的统治。
同年秋,忽必烈从蒙古挥师南下。
翌年夏,忽必烈率军驻屯六盘山;秋季,部队通过临洮(今甘肃临洮),取道吐蕃(今四川甘孜自治州地区),到达忒剌(今四川松潘)。
然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军。
兀良哈台率军由西路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挺进;诸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白蛮境(今西昌、会理境)深入;忽必烈带领中路兵马,经过大雪山,跨越大渡河,穿行2000余里,抵达金沙江北岸。
忽必烈军队分别招降了大理以北400余里的摩些等部。
冬天,西路军也到此会合,并迅即渡过金沙江。
忽必烈派使者前往大理招降。
大理国拒绝投降并杀死蒙古使臣。
于是,忽必烈与兀良哈台分兵进攻大理。
十二月占领大理首府太和城(云南大理府)。
大理国主与权臣高祥、高和兄弟弃城逃遁。
忽必烈命姚枢裂帛为旗,写上禁止杀戮的命令,大理居民得以保全性命。
他又命姚枢等人搜访大理国图书典籍。
此时东路军也已取道吐番到达大理。
忽必烈命人追击高祥兄弟,擒斩于姚州(今云南姚安)。
元宪宗四年(1254年)春,忽必烈率军北返,留兀良哈台戎守大理,并继续征服未降伏之诸部;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治理云南地区。
忽必烈复经吐蕃,吐蕃降服,将十三部吐蕃交付八思巴统辖,率军回关中驻营。
是年秋,兀良哈台继续向东追击段兴智,进取善阐(今云南昆明),城陷。
段兴智逃到昆泽(今云南宜良),终于被蒙军擒获。
兀良哈台遣送段兴智等首领去见蒙哥大汗。
蒙哥施以怀柔,赐金牌,让他们回去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段兴智回部后,献出地图,并统率本族军队。
亲自为先锋,引导兀良哈台去征服继续抵抗的各部。
蒙古军经过两年的激烈征战,至元宪宗七年(1257年)初,相继征服了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和白蛮波丽国(今元江一带)。
从此,大理五城的八府四郡之地和大部分乌蛮、白蛮部归附于大蒙古汗国。
兀良哈台在云南设置统治机构,管理这一地区的事务。
忽必烈通过武力征服和统一了大理各部,后又设置了郡县制度,在大理屯田,推广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传播科学与文化,使云南地区的经济一时得以快速发展。
大理之归附,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征服西亚 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汗继父祖之志,命弟旭烈兀统兵于次年程往攻木剌夷国(派王国,在今里海南)及阿拔斯王朝(都城报达,即今伊拉克巴格达)。
木剌夷国皆山城,易守难攻,蒙古军先锋被阻于乞都不堡。
元宪宗六年(1256年)夏,旭烈兀率大军到达,以炮手军攻之,迫降。
旋炮击麦门底司堡,迫国王鲁克奴丁于是冬出降。
不久,蒙古军攻破国都阿剌模忒堡等山城,灭其国,后处死鲁克奴丁。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夏,旭烈兀遣使至阿拔斯王朝招降,被其哈里发谟斯塔辛拒绝,遂与拜住、怯的不花率军分三路进攻报达。
次年春,蒙古军合围该城,以炮石、火箭破城,杀谟斯塔辛,灭阿拔斯王朝。
1259年秋,旭烈兀又分兵三路攻入叙利亚。
次年四月,克阿勒波、大马士革,追擒其国王。
后得蒙哥汗死讯,遂班师至波斯,留怯的不花领兵2万继续征战。
九月,该部被密昔儿(埃及)军击败。
攻宋战争 窝阔台攻宋之战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刚开始,蒙古军就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军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东两路军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抵抗的宋军有些,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
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救援。
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
至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今合肥)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
而孟珙则进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军队,进逼三峡,孟珙率部迎敌,至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初,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
到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
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蒙哥大包围战略 元年(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
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
元宪宗元年(1251年),成吉思汗的、拖雷的儿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
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甘肃出兵,经川西,灭亡位于云南一带的大理国,从而完成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这个计划最终得到大汗蒙哥的批准。
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开始了灭亡大理国的长途奔袭。
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
蒙哥攻宋之战 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抗蒙名将孟珙、杜杲相继病逝,实乃南宋一大损失。
而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元宪宗八年(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
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
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经营过,并在合州旁的钓鱼山修筑堡垒以加强合州的防御能力。
孟珙死后,其部将王坚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强防守,因此,当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率领的蒙古军来到合州后,马上就遇上了挫折,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双方签定议和协议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汗位去了。
至中统元年(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灭宋归一 忽必烈早期攻宋之战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为争汗位打了起来,中统元年(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
中统三年(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
蒙古内乱本来是南宋的好机会,可是南宋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
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定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
回临安后,其又编造打败忽必烈的谎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
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
而在迫害忠良的同时,贾似道又大肆提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所谓心腹,用这些庸才来代替被害忠良的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南宋军政各界一次致命的大换血。
攻打襄樊之战 忽必烈在平定李坛之乱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从而结束了蒙古四年的内乱。
而反观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将被杀,军政日趋腐朽,于是,忽必烈将灭亡南宋作为头等大事。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四川守将见其他将领被害,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
刘整本为孟珙部将,深得孟珙所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也因此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
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
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以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
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复以来,一直被南宋,城防相当坚固,兵多粮足。
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至元九年(1272年),襄樊已被围五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破城。
同年,南宋大将派张贵、率3000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
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
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 。
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至元九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
至元十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匠至前线,造炮攻城。
元军烧毁了樊 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
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
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攻陷宋都临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令20万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等重镇后,忽必烈重新部署灭宋战争: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帅宋都带等取江西,以切断南宋东西联系;命中书左丞相阿术攻扬州(今属江苏),阻淮东宋军南援;命中书右丞相率元军主力直取临安。
十月,伯颜于镇江分兵三路南攻;伯颜与同署行中书省事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骑军向常州(今属江苏)、平江(今苏州)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
宋廷得知常州危急,遣淮将张全率兵2000救援,知平江府也派尹玉、麻士龙等率兵3000随张全赴援。
二十六日,麻士龙等于虞桥(今常州东南)战死。
尹玉部与元军力战,杀千余人,但张全隔河不援,遂败。
尹玉收集残部500人在五木(虞桥东)与元军鏖战一昼夜,仅数人脱险,余全部战死。
元右路阿剌罕军自建康出发,先后克溧水(今属江苏)、溧阳,破银树、东坝(今高淳东),俘宋守将赵淮,进至护牙山(今安徽郎溪北)又败宋援军,乘胜攻下广德、四安镇(今浙江安吉北)等地。
左路董文炳军占领江阴。
宋廷大惧,急征15岁以上临安民为兵,同时从平江调文天祥军入卫临安。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率军至常州,与阿塔海会兵围城。
招降不应,伯颜令运土筑垒与城齐,上置火炮,连攻两昼夜破城。
常州失守,无锡、平江宋守军不战而降。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最终,谢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气数已尽。
战争结果 南宋方面 南宋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在扬州虽遭元军围困,但坚持不降,后粮草用尽,于是突围,想去福州与陆秀夫会师,结果在泰州被元军打败。
李庭芝虽被俘,仍不投降,最终被元军杀害。
文天祥在江西的壮大引起了元朝的重视,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敌,只得退到广东。
后在广东潮阳被元朝大将张弘范抓获。
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文天祥至死不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和《正气歌》这样的光辉诗篇。
最终,文天祥也被杀害了。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小皇帝赵昰去世,陆秀夫又立九岁的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
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
西线方面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摩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史称。
蒙古西征时集中优势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长子,窝阔台认为“长子出征,则人马众多,威势盛大”。
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
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
因此,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
随机文章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银河系和太阳系哪个大,银河系至少有1000多亿个太阳系野外发现一块神奇的土块,把它冲洗干净后发现是异常漂亮的水晶黎山老母是女娲娘娘吗,两者竟是同一人/都有补天传说(人类始祖)
大英帝国殖民地统治方式是什么样的 疆域面积大到什么程度
英国在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
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兰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
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
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有观点认为,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版图疆域 疆域面积 大英帝国(BritishEmpire)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境内大约有4.13亿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领土约35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其领土数据得到了国际史学界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的承认。
殖民版图 在1921年,其达到领土扩张的顶峰,大英帝国的版图如下: 欧洲 英国:大英帝国的主体;1535年,以《联合法案公章》合并威尔士公国,再以《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苏格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再以《1800年联合法案》合并爱尔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
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爱尔兰:英国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规定的从英国分裂出来。
英国继续控有北爱尔兰。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作为虚位元首的爱尔兰总统,爱尔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直布罗陀:1704年,爆发,英军同年攻占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1713年,列强签定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占有直布罗陀至今。
而西班牙至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直布罗陀。
马耳他:1798年,法国派领兵远征埃及,法军途经马耳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
1800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占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
1814年英国正式宣布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
196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
2004年加入。
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1878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1925年,英国正式宣布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
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
英国继续设军事基地至今。
2004年加入欧盟。
亚洲 亚丁:1839年不列颠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
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
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南也门,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971年巴林宣布独立。
不丹: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
英属新几内亚(现巴布亚新几内亚):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文莱: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
缅甸: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
英属锡兰(今斯里兰卡):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锡兰取得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
英属香港(今中国香港):1841年鸦片战争胜利后与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取得香港岛;1860年英国在英法联军之役后与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向大清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的香港政府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新界(New Territories)。
1984年英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主权转移到中国政府,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
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
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或“印度女皇”的称号。
1947年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197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伊拉克: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授权下的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
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
科威特: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
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
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马来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194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
1963年与新加坡(后独立)、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马尔代夫群岛: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
英属巴勒斯坦: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
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
尼泊尔: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
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
188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1906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
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独立。
卡塔尔: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71年独立。
英属砂拉越(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184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砂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
海峡殖民地(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
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
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外约旦(今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
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联酋):188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
1971年获得独立。
威海卫(今中国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刘公岛为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1940年归还。
非洲 巴苏陀兰(今莱索托):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
1966年独立。
贝专纳(今博茨瓦纳):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
1966年独立。
英属多哥: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
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英属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
冈比亚: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
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
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
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
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
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获独立。
毛里求斯:1814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获独立。
尼日利亚: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
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获独立。
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尼亚萨兰(今马拉维):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塞拉利昂: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获独立。
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1893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
198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
英属索马里兰: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97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
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
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
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
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
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878年纳米比亚的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
1990年独立。
斯威士兰: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
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
1956年苏丹独立。
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乌干达:1890年不列颠东非公司与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
北美洲与大西洋 阿森松岛:1815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
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
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
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
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加拿大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1931年取得自治权,1982年取得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福克兰群岛: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
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
目前,阿根廷与英国仍然对此岛屿的主权存有争议。
纽芬兰自治领: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安圭拉岛: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
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群岛: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973年独立。
巴巴多斯: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政府统治,1966年独立。
百慕大群岛:161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
英属维尔京群岛: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
开曼群岛:1670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克:176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8年独立。
格林纳达: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4年独立。
牙买加: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
蒙塞拉特岛: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1782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
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1983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
圣文森特: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7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
特立尼达岛: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197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
圣赫勒拿岛: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皇家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
1824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
1834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
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
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政府。
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
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政府。
1901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
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978年独立。
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79年独立。
斐济: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970年独立。
瑙鲁: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
新西兰: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
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皮特凯恩群岛: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所罗门群岛: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1978年独立。
汤加: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970年独立。
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
南极洲 英属南极领地: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
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领土主权。
1959年《南极条约》制订,规定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了南纬60以北。
历史意义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是一个时代特定群体、文化、国际政治、贸易的总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英国殖民地人民无法决定其自己的命运,英国本土的却在继续发展。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
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结果并没有全部成功。
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看到未来的欧拉琳达秘书,劫数难逃论预言人类末日少为人知的广西乐业天坑群,9.6万平方米的地下原始森林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无限猴子定理是什么意思,无限的猴子加无限的时间将称霸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