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袭人母亲病重,她盛装打扮风光返家,是合理还是无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23 点击数:
简介:红楼梦第51回袭人母亲病重,她高调打扮,风光返家。

对这段故事,我前两天发了一篇解读,引发了论战。

留言区甚

【菜科解读】

红楼梦第51回袭人母亲病重,她高调打扮,风光返家。

对这段故事,我前两天发了一篇解读,引发了论战。

留言区甚是热闹,演变成丧葬文化大讨论。

既然争论颇多,就有必要汇总解答一下。

恰逢清明节,这个话题也对景。

卓语的资深粉,不需要再次【被说服】,但不妨也看一看。

既然世间论调千千万,奇葩之说防不胜防,你看了,就有助于你与其他人交流。

01 死契家奴

我遇到的第一种质疑:袭人是活契,谁说人家死契了?

谁说?当然是原著说的。

第十九回写花家母子:

他母兄见他这般坚执,自然必不出来的了。

况且原是卖倒的死契,明仗着贾宅是慈善宽厚之家,不过求一求,只怕身价银一并赏了这是有的事呢

什么叫做卖倒的死契?

生契有年限,到了年限即触发赎回条款。

死契是终身为奴,不允许赎身。

主人于契约之外开恩放赎,另当别论。

卖身为奴后就是奴籍。

奴婢,法律地位形同牲口,通买卖。

主子可以任意对其奸淫虐打,或者不违法,或者只承担轻微处罚(根据朝代不同,法律规定不同)。

02 探母还是奔丧

第二种质疑:袭人妈还没死呢,就去奔丧吗?她是探母,穿好点怎么了?

这说法的核心是:回家与丧事无关,是奔着亲人团聚而去。

51回袭人回家的故事,很多人称之为【袭人探母】,其实大错特错!

奴才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探母】,因为她没资格请假,没资格回家。

说白了,终身没资格出府。

人们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

同理,一入奴籍永沉沦。

原著第19回袭人回过家。

但请注意,花家没来求恩典,她仅仅去了半天时间,那不是探亲,是悄悄溜号。

两者有本质区别。

宝玉跑到花家,把袭人快吓死了。

全体花家人都【见是他主仆两个,唬的惊疑不止】,你想想为什么?因为她违规在先。

家生子可以请假,因为她们家人也为贾家服务。

本着内部恩惠原则,家长可以为家生子请假。

而袭人偏偏不是家生子。

在此背景下,不到万不得已,花家不会来求恩典,一生只此一次。

所谓【病重】,实际上就是要死了,而且是必死无疑。

只因古人忌讳说死,只要丧仪还未开始,报信就称【病重】。

其实大概率,袭人妈已经咽气过了。

袭人回家就是奔丧。

重要的事说三遍,是奔丧,不是探母。

反过来说,若非奔丧,她就不能回家。

坚持说【袭人探母】的人,或许是太渴望看到底层人衣锦还乡。

但是很抱歉,袭人并非励志楷模。

你们希望看的衣锦还乡,不要寄托给奴才。

晚清太监安德海,有慈禧撑腰,何其嚣张!曾经公开娶妻,甚至都干预朝政了。

结果呢,就因为演绎“衣锦还乡”,被挂尸城头。

有他为证,你还认为,奴才配得上衣锦还乡吗?

安德海不可以擅出皇城,袭人不能擅出贾府,道理都一样。

即便主人开恩,也不是让她去衣锦还乡的!

假如真有主人如此怂恿,那就如同慈禧的角色,昏聩跋扈,知法犯法,是反面教材,为当时社会所不齿。

03 如何探病

第三种质疑:人还没死,穿素了忌讳,那不是咒人死吗?

首先要理清概念,素服有两种解释。

第一,古人居丧的专用服饰;第二,素色服饰,即灰白蓝色基调。

噩耗忽至,袭人当然不能马上披麻戴孝,在主人家也不能如此。

但她应该着素色服饰前往。

即便并非濒临死亡,单纯地探病,也应该着素色服,除去一切装饰物,以奔命的速度前往,才符合礼法。

比如第23回贾赦生病,袭人叫宝玉回屋换衣服探病,要换的,就是素色服。

“穿素了忌讳”,这想法不知从何而来。

正相反,古人非常推崇素色服。

明·方孝孺《云敞赞》:后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

清·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代父赎罪》: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阙请罪。

清·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胡承业》:内一姬素服淡粧,尤娟秀。

清·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两妇年皆四十许,淡妆素服,丰韵幽嫺。

请看,素色服的作用多么宽广。

可以表达感恩,可以表达忏悔,可以表达脱俗。

只有特定喜庆场合里,着素服才犯忌讳。

除此之外,素色服饰几乎通用一切场合。

如果说素服忌讳,上面例子里的姬妾,如何被相中了?

04 主人忌讳

第四种质疑:既然为奴,就没有母亲,只有主人,穿素是咒主人。

这仍然是对素服的误解。

贾家的工作服是青缎面料,虽然不是标准的素服,也属于素色范围。

若说穿素忌讳,仆人们早就全完蛋了。

古代下人既不许穿正色,也不许大肆穿喜色。

穿素色、暗色才是常态。

高等丫鬟才允许搭配少量的喜色。

王夫人怒骂晴雯时,就说【谁许你花红柳绿的打扮】?

05 冲喜

第五种质疑:民间兴冲喜,你不知道吗?袭人是给妈冲喜的。

拜托,你知道什么是冲喜吗?难道穿个红衣服就能冲喜?

老人去世,直系后代要守孝三年,不能结婚。

为避免这个规则,民间才兴起了冲喜,本质上是为了抢时间。

冲喜的主角是具有繁育任务的男性,只有男性结婚家里才添丁,才算喜事。

袭人是卖出去的闺女,她给谁冲喜啊?就算她明媒正娶的出嫁,对花家也毫无意义。

醒醒吧!

她就像被卖给别人的牲口,这一生都不存在【出嫁】的概念。

喜从何来?

况且,冲喜必须在老人去世前办完。

绝没有到咽气了,才开始张罗冲喜的。

按你们的说法,穿个红衣服就有好处,那不叫冲喜,叫做巫术。

06 为贾府争光

第六种质疑:袭人是被选中的姨娘,穿得好贾府才有面子。

这说法,本质上也是希望看到袭人衣锦还乡。

他们还给我举例子说:你回老家办事,董事长把车借给你用,不是为了公司有面子吗?

这话恰好暴露出争议产生的枢纽:把奴隶当员工,把阶级社会当现代社会。

前面论述过:让奴隶衣锦还乡,不但没面子,而且违法。

再次强调,阶级社会要严格区分阶级,区分越明确,才越有面子。

现代社会董事长把车借员工,固然是关爱。

但如果用他的车,拉你们公司的鸡鸭鹅狗,算有面子吗?

奴才就是牲口啊。

(我无意贬低他们,但这是事实)

最可笑的是,太多人抱着【姨娘】当王牌。

请搞清楚:贱妾是奴才,不是姻亲。

即便生养过孩子,有功于家族,依然等同牲口,通买卖。

赵姨娘连个做鞋的料子都凑不齐,她的好坏,谁在乎过?与贾府面子何干?

赵姨娘任何时候都是被剥削、被打压的对象,从来没人说:多给她一点吧,咱家也有面子。

真姨娘尚且如此,假姨娘反而是贾府的面子?

王夫人捧她是真,但绝对不是为贾府面子,而是为了她自己的私利。

袭人是最高层斗法的工具人。

我文中说过,“不懂阶级差异的人,都是来贡献段子的。

” 留言区果然来一大堆段子。

07 是否应该伤心

第七种质疑:袭人从小被卖掉,他妈死了还要伤心?

袭人的确不会对亲妈有感情,假如没有这背景,也没有凤姐的捧杀,整个故事就不合理了。

这只是令故事合理的因素,而不是令其合法,令其免于批判的因素。

任何事都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构成。

评判角色的善恶优劣,是看主观。

古代特别强调孝道。

卖儿女是父母的权利,并不受谴责。

等家道好了,花母还想赎她,这就算是慈母。

你别不忿,古代就是这观念,天下无父母之不是。

就算父母要杀你,对父母的孝道也丝毫不能减少。

父母去世不悲伤,是大不孝,是封建统治者最最厌恶的罪恶。

在孝贤皇后丧仪上,乾隆足踢痛击皇长子、皇三子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

作者若真爱某角色,绝不会让她涉嫌大不孝,看看黛玉是何等爱母、恋父。

袭人对母亲极端冷漠,把显摆富贵放在头位,有这些事实就够了!这就证明作者塑造的是无耻小人,而非励志楷模。

红楼梦流行于世,始于乾隆朝中晚期。

有乾隆两个儿子的故事,你就该知道,统治者会怎样看待袭人,那个时代的人会怎样看待她。

在清朝时宝钗还没被洗白,但也有少量拥趸。

也就是说,宝钗从一开始就有争议。

但袭人却没有,清朝人对她毫无争议。

我能查到的一切书评,都把她骂得狗血喷头,以她为人类的小丑。

同理,王夫人在清朝人眼中也是人类的小丑,一个专门培养奸佞小人的蠢妇。

08 小结

我讲解古代的丧仪制度,不是说要她当下披麻戴孝,而是让大家了解,古代对父母丧事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袭人应以奔丧为重,起码应有悲伤急切,才符合基本的道德观。

就算她不爱母亲,哪怕为自己装一装,也该面有戚色。

花家已经求了恩典,王夫人也准了,回家奔丧是她被允许的权利。

此时无论做什么都该围绕这个主题,才符合领导的指示。

如果她哭求赶快回家,难道凤姐能不答应?可惜她是个贪慕虚荣的,凤姐知道她想显摆,就给她这个机会。

一边是母亲要死了,一边是乐不可支、耀武扬威,这都讽刺成什么了?

我们退一步说,即便她不知母亲将死,作者写得如此反差,难道不是乐极生悲?不仍然是满满的讽刺吗?

我原以为,国人一向重视丧葬,这个问题无须大费周章地论证。

没想到竟然涌出大量的反驳,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人并不推崇古代礼制,但要正确理解事物,就应该承认当时的社会背景,更应该承认人类的普遍情感。

我们都经历过亲人去世,那种心情,可以代入角色去想想,谁会有心情化妆几个小时?

曹公就是用最特殊的时间点,来塑造人的灵魂。

王夫人给脸、凤姐捧高、贾府花团锦绣.....所有这些都是幌子,是烟幕弹,是用来迷惑读者的。

真正要揭示的,是袭人的灵魂。

无论你说再多的理由,都无法否认她的主观。

为什么不肯正视这一点呢?

高鹗是哪位?他真的续写了红楼梦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辽宁铁岭人,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

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

自胡适作考证,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

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

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

红学家俞平伯临终遗言:“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随机文章稻荷简介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请问清圣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是病死还是被清世宗鸩毒而死?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处破产边缘,硅谷钢铁侠火星移民计划将破碎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形容对人的第一印象

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不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真正的红楼梦结局又是怎么样

必然是违背的。

在《》的初衷是要写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这个悲剧故事至少有几点是比较确定的:一,贾家彻底衰败。

贾家正如曹家一样,卷入政治冲突,难以翻身,常说的封建大家族“五世而斩”即是这样;二、好儿女的悲惨结局,至少全都将落入悲惨的结局,这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中就已明白预示出来的。

但是高鹗也是有大才的,他基本上保持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

他更大的意义是使得《红楼梦》得以以一个完整的版本流传,这在《红楼梦》的传播史上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他在有些回目处理得非常不错,比如之死。

但是,总体上,我们读后四十回,可以感觉出高鹗的笔力不逮,尤其是那么多鲜活的人物很难在找到曹雪芹笔下的“灵性”了。

其实这些问题你都可以随便在任何一部红学著作中或哪怕古代文学史中找到答案。

但历史的吊诡是,我们现在都说《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大部分是高鹗续写的,这个结论是20世纪胡适提出的。

也就是说,历史上几百年来大家都以为《红楼梦》全本都是曹雪芹写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高鹗无论怎么说都是伟大的。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越是毁得历害,只要符合一般逻辑,越能震撼人的灵魂,效果也会更好。

悲剧是让人引以为鉴,从中获取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进而改良世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艺术大师的大手笔,不可能写一些拖泥带水,单纯的亲亲我我,情调小屋般的戏说。

《红楼梦》虽是小说,思想上也是比较严谨的,把脉的是社会,不是平常的纯艺术品。

艺术大师之师,自然事物也,虽有艺术之工再造故事,也不会空穴来风般臆断,源于生活,融会贯通。

高鹗也不是凡人可比,这些基本常识可能也不用读者操心吧,至于未尽其详,或者个中经络有些搭配不当可能也难免。

随机文章清朝发明世界最早「机关枪」!康熙竟没珍惜流放了发明者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世界禁用子弹威力惊人,击中人体引爆肌肉内脏(生不如死)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

加入收藏
               

红楼梦:袭人母亲病重,她盛装打扮风光返家,是合理还是无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