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东坡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05 点击数:
简介:古代文人历来以君子自居,讲究君子远庖厨,像北宋大文豪苏轼这样喜欢围着锅台转的吃货,属实少见。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三次贬谪,积压多年的愤懑如何消解?除了诗词遣怀,聊以慰藉的莫过于吃。

在寂静深夜,用美食抵御焦虑,一点滋滋冒油的厨火,配上一杯温热的浊酒,日子才勉强有了一点盼头。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莫辜负诗酒花茶。

有人说,苏轼

【菜科解读】

吃货东坡

古代文人历来以君子自居,讲究君子远庖厨,像北宋大文豪苏轼这样喜欢围着锅台转的吃货,属实少见。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三次贬谪,积压多年的愤懑如何消解?除了诗词遣怀,聊以慰藉的莫过于吃。

在寂静深夜,用美食抵御焦虑,一点滋滋冒油的厨火,配上一杯温热的浊酒,日子才勉强有了一点盼头。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莫辜负诗酒花茶。

有人说,苏轼一生坦荡,不拘小节,唯一拿得起放不下的就是筷子。

虽是戏谑,但细细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从苏轼留下的数篇诗文札记中看,他当之无愧是大宋第一大吃货。

他写了将近五十首跟吃有关的诗词。

例如,想吃河豚了,他就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吃到凉丝丝的甜品了,就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吃到美味糕点就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吃油炸蝴蝶馓子时他直呼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实在没什么好吃的了,就苦中作乐,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苏轼天生乐观,乳茶就着野菜吃,他都会觉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美食不仅治愈了苏轼的胃,还给震古烁今的乌台诗案添过一点小佐料。

据说入狱前,苏轼与儿子苏迈定下了约定,以饭菜传递消息。

每日苏迈去狱中送餐,如果送来的是肉和蔬菜,表示处境安全,事情尚有回旋之地;如果饭菜里有鱼,那就表示处境危险,很可能皇上已下杀心,无力回天,只能赴死了。

一日,苏迈有事耽搁,就让家中亲戚代劳,亲戚不知道暗号,送了一条熏鱼过去。

苏轼看到饭菜中的鱼,当即大惊失色,继而掩面啜泣。

提笔写了一首诀别诗,准备了却残生。

后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不过突如其来直面了一次死亡,也让苏轼从混沌中惊醒过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乌台诗案的阴影尚未散去,初来黄州的苏轼却面临着新的窘迫——生计问题。

他是朝廷犯官,俸禄微薄,没什么余银,好在黄州靠江背山,有很多可取食材,解决粗茶淡饭问题也不算太难。

宋人喜吃羊肉,很少吃猪肉,当时猪肉的价格便宜很多。

于是苏轼多番研究,改良了猪肉的烹饪方法。

把肉切成方块,参照着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名扬天下的东坡肉由此诞生。

苏轼在《猪肉颂》里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来,他的日子虽然清贫,偶尔还能实现吃肉自由,也算不错了。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他无所不用其极。

除了改良猪肉,他还常常去江边钓鱼,做鱼羹——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

听起来就十分美味;春日里青黄不接,他就绕着麦田埂搜寻荠菜吃,或者去山中挖野菜,学着庙里的僧人煮野菜羹——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吃的苦是苦点,但填饱肚子要紧;秋天,他种的麦子熟了,麦子质感粗糙,口感极差,他脑洞打开,添了一把小红豆,混煮一锅,做成二红饭,煮出的饭色泽微红,饱腹且味美,也算歪打正着了。

乡野生活,清苦平淡,却不失逸兴雅怀。

在黄州,苏轼的住处东边有一片山坡,草木丰茂,土壤肥沃,山下不远处就是滚滚的长江水。

当地父母官同情他生活境况,就批给他一块地种菜,补给生活。

于是,苏轼真的躬身做起了老农,在东坡之上开垦荒地,莳花种蔬。

他把这片东坡当作心灵休憩的归所,还在坡上盖一草屋,门匾上书有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号从此不胫而走。

苏轼曾写道,某现在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

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

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身俯向大地,根扎进岁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可惜这样恬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苏轼虽向往陶渊明,却做不到陶渊明。

就归隐田园一事,陶渊明主动如脱钩之鱼,而苏轼是被动如缚辕之马,他常有出离尘世之想,但无法摆脱宦海的浪潮一次次的席卷。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夺相位,苏轼离开黄州,也迎来了他在政坛的又一次崛起。

然而这一次重回朝堂并没有给苏轼带来更多的荣光,很快,因为政见不合,年近花甲的苏东坡又一次被贬谪了。

这一次去的地方更远。

惠州,地处岭南,地域偏僻,烟瘴之地,气候湿热,与其说是贬谪不如说是流放。

不过苏轼毫不在乎,他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随遇而安。

这不,一到惠州,他便忙不迭地开启了岭南美食盲盒。

惠州四季雨水丰沛、光照充足,这样的气候蕴藏了各式各样鲜美的热带水果,尤其是荔枝。

就地赏味荔枝,不需要一骑红尘,岂不比杨贵妃过的还滋润?

苏轼喜欢荔枝,曾在诗作中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风光真美啊,枇杷、黄梅都渐渐成熟了,还有我最爱的荔枝,如果每天都有吃不完的荔枝,那我也甘愿长居此地了。

妥妥的吃货一枚啊!

在惠州,羊肉价格十分昂贵,苏轼买不起肉,就眼巴巴地站在卖肉摊边看,颇为可怜。

屠夫实在看不下,将原本喂狗的两根羊脊骨送给他。

苏轼拎着骨头返回家中,开始兴致勃勃地做起研究,他把砍成截的羊脊骨煮熟,过了水,洒上酒,抹上盐,用炭火烤至微焦。

把贴在骨头上的肉剔下,虽然只有一半两肉,但嫩滑多汁,咸香可口,再加上骨头里面流出的羊髓,油而不腻,让人涎水直流,一口停不下来。

#p#分页标题#e#

从此,苏轼爱上了吃烤羊脊骨,隔三五天就要吃一次,还邀请邻居朋友一起享受这个美味,甚至还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得瑟了一番,用此法,则众狗不悦耳。

——你按照我的做法吃,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要不高兴咯。

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意识是,这天下所有的美味,都是我这个老食客所喜欢。

不追求玉盘珍羞,有味即是清欢,这大概就是吃货的最高境界吧!

绍圣四年,苏东坡再一次被贬了。

这次被贬到了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的海南儋州,一片不毛之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彼时,苏轼已经六十一岁高龄。

一个体弱多病的老翁,两千公里的行程,能走到海南已属不易,要活下去恐怕难上加难。

苏轼是谁?他是生活的强者,遭受巨大打击依然屹立不倒。

所以,即便到了物质匮乏的蛮荒之地,依然未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情。

刚到海南时,苏轼也和当地贫苦百姓一样,每日以山芋充饥。

苏轼的儿子苏过心疼父亲,想办法给他弄点好吃的。

他将大米棒打成浆,和着芋泥和萝卜碎一起熬煮,说起来很神奇,每一样食材都很普通,经过文火熬煮,彼此渗透纠缠,竟然做出了别样的风味。

苏轼吃得津津有味,即兴作诗一首:香似龙诞仍白,味如牛奶更全新。

莫将南海金脸,轻比东坡玉糁羹。

这一道东坡玉糁羹,佳肴味香,闻起来如跟龙涎一样香甜白净,品尝后好似牛乳,甚至更加清澈甘甜。

除了玉糁羹,苏轼还创新了另一道美食,这道美食至今仍是烧烤摊必不可少的主角,那就是——烤生蚝!

起初渔民们给他送来生蚝,苏轼是拒绝的,长着一个内陆胃对海鲜实在无福消受,尤其生蚝,海腥味太浓,实在难以下咽。

可儋州贫瘠,除了生蚝真没什么能吃的了。

于是,苏轼开始发挥他的奇思妙想,不就是腥味重吗?酒去腥,剖出肉来和酒炖煮,一道酒煮生蚝应运而生。

他在札记中写到:海蛮献蚝,剖之,得数长,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如有也。

有了第一次吃生蚝的经验,他彻底爱上了,还孜孜不倦地进行改良。

他把生蚝撬开洒上蒜蓉等香辛佐料,再拿到火上去烤,这样烤出的生蚝腥味尽去,味道弥漫,回味不穷。

苏轼太爱吃生蚝了,不仅隔三岔五托人买生蚝解馋,在《食蠔》一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生蚝简直太好吃了,好吃到我不愿意分享!每次告诫儿子不要和别人说,万一朝廷士大夫知道了,争着请求贬到海南来,我的美味就被分走了。

好吧,吃货做到这个地步,古今中外也屈指可数了!

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他乐观豁达,坚韧不屈,身居庙堂时,一心为国为民,处江湖之远后,便洗手羹汤,吟诗作赋,用炊烟抚慰心灵。

但无论怎样的生活,苏轼这一生,唯有诗词与美食不可辜负!

编后:此文读罢,不免会心一笑。

心头忽然浮起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千年以降,仍能感受到他的无奈自嘲。

苏轼的无奈,在梁晓芳眼中,却是妥妥的美食之旅!黄州惠州儋州,处处皆有美食。

连番贬谪,对苏轼的影响,似乎就是换个地方品尝美食。

吾友亚斌最喜苏轼,常念及此诗,此刻我忽然大悟,吸引他的,正是东坡先生这无处不在的豁达乐观和随遇而安。

至于冠之以吃货之名,以东坡先生的豁达随和,想必他看到了,也就哈哈一笑而过吧!

历史上唐慎微真的遇到过苏东坡吗?唐慎微和苏东坡有交集吗

唐慎微,北宋著名药学家,成都人。

他在多年广泛采集的基础上,于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划时代本草学名著。

对唐慎微有很高的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怪医”唐慎微碰撞大文豪苏轼 在北宋年间,蜀中眉山“三苏”以苏轼名气最大;被称为中药学始祖的唐慎微,名气也不小。

这两位蜀中名人相遇会发生什么奇事?电影《怪医唐慎微》让这两位名人相遇,情节颇为离奇:苏轼、兄弟进京赶考,苏轼在路上误食野果中毒,生命垂危,被代父进京编本草的唐慎微所救。

于是,资历甚浅的唐慎微得到名震京城的苏轼父子的照应,于是在京城演绎一场场的离奇故事。

当然这情节纯属杜撰,因为唐慎微并没有进京编本草,也没有在途中遇到苏氏兄弟。

据历载: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死于1101年8月24日 ;唐慎微生于公元1056年,比苏轼约小19岁。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唐慎微刚满一岁。

所以苏氏兄弟进京赶考遇唐慎微纯属子虚乌有。

因此,剧中将苏氏改为,苏轼父子改为孙洵、孙轼、孙辙;,改为欧阳雄。

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高明之处!但剧中还有一个情节证明,孙轼就是苏轼:皇上很欣赏孙轼的考卷,问主考欧阳雄(修)为何不将之列为第一。

欧阳雄(修)回答说,因为避嫌,他以为那是他的学生曾固的考卷。

这是有史记载的苏轼的故事。

此外,该剧有几个离奇的情节颇吸引观众眼球:1,唐慎微替父奉旨编纂《开宝本草》,因孙(苏)轼兄弟相助成了朝廷医官; 2,在京中偶遇辽国郡主萧宁,谈了一场颇浪漫、但没有结果的恋爱;3,唐慎微与兄唐慎言到辽国作了医官,发现辽国南院大王萧天雄欲发动侵宋战争,唐慎微设计让钦差与兄长逃出辽国回宋,避免一场战争;4,萧天雄发动战争阴谋破产,欲杀唐慎微,成为皇妃的萧宁救唐慎微回宋。

剧情惊险离奇,颇似电视剧《》。

该电影故事显然是杜撰,因为唐慎微并没有进京当医官,也没有去辽国当医官,更没有让辽宋之间避免一场战争。

作为电影文学无可厚非,为了吸引观众,为了票房嘛!但作为药学师祖唐慎微的故事片,却没有其编写巨著《证类本草》的故事;杜撰其进京当医官、编本草,又得苏轼兄弟相助,有点给唐慎微抹黑。

因为唐慎微是在蜀中独自完成那药学巨著的。

随机文章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比恐龙更可怕13种动物,史前恐象能杀死霸王龙(凶猛无比)做梦是平行世界的记忆,做梦成为平行宇宙通道的钥匙(意识穿越)

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做了什么?对海南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

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

”这是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修葺《载酒堂》时所作的诗句。

《载酒堂》是贬谪儋州期间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

苏轼作为“”之一,其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

其实,的贡献不仅在于诗文,而其对海南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

他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开化了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使其“,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出现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人才辈出的局面。

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远离文化,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

苏轼贬谪儋州,是海南之福。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并且,不得签书公事。

昌化军使张中敬仰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父子,并将张中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修缮一新,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

所以,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然而,,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罢了张中的官,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

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神聊,苏轼为有一个会客的场所,便把其中的一间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讲授,传承中原文明的工作室。

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儋州。

琼山府有个学子姜唐佐,潜心读书,以求功名。

可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也是屡试不第。

他得知苏轼在《载酒堂》开课讲学,于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九月,携母前来拜师学艺,侍奉苏轼左右达八个月之久。

姜唐佐为人忠厚正直,学习刻苦用功,颇受苏轼器重。

苏轼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

姜唐佐要去广州应试了,临行前,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说,待你中举后,再续完吧。

姜唐佐果不负老师的厚望,在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姜唐佐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专程去儋州拜谢恩师,而此时,苏轼已获赦北归,姜唐佐只好悻悻而归。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京城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今河南临池县)拜会苏轼之弟,方知恩师在北归后不久,就驾鹤西去。

姜唐佐闻之悲恸不已,拿出老师的题扇交给苏辙,苏辙见亡兄遗作,沉痛片刻,便在扇子上挥豪为亡兄续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尝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 姜唐佐手捧题扇,热泪,毅然掉头回乡,不再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

苏轼的另一个学生符确,资质聪颖,沉静好学,博通经史,才识逸群,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到,海南共有举人七百六十七人,进士九十六人。

这不能不归功于苏轼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长,在离开海南时,与当地百姓挥泪惜别,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 随机文章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谷歌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巨头曾深陷好莱坞艳照门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盘点冥界四花都有哪四种花,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夹竹挑(邪门)

加入收藏
               

吃货东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