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得把自己儿子送别人。
还问是不是男孩都这样,我家姑娘一岁多的时候好带不,为啥她儿子这么难带! 我随口问了句,到底有多难带!这一问不得了,朋友数落起自己儿子的罪状都不带停的。
说自己做饭呢?家里一时半会可安静,自己还可高兴,过了会出去一看。
这篇文章将以“对一岁半的孩子讲道理是对牛弹琴,用这三个方法,让孩子轻松听话”为主题,通过权威指南为您提供解决步骤。
【菜科解读】
朋友家的宝宝一岁多,最近天天向我抱怨,问我,一岁多的孩子怎么带,她已经快要失心疯了。
恨不得把自己儿子送别人。
还问是不是男孩都这样,我家姑娘一岁多的时候好带不,为啥她儿子这么难带!
我随口问了句,到底有多难带!这一问不得了,朋友数落起自己儿子的罪状都不带停的。
说自己做饭呢?家里一时半会可安静,自己还可高兴,过了会出去一看,抽纸扔了一鱼缸。
对儿子一顿臭骂之后,一气之下,把抽纸全都收起来了。
结果等了一会,又发现鱼缸了多了几个玩具。
没有办法,自己用胶带把鱼缸的盖子给粘了起来。
晚上全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孩子东跑跑,西跑跑,都不带停的,自己悄悄走到房间,这家伙用玩具在戳插线板上的洞,吓得自己一身冷汗,立马给抱了起来,屁股上扇了几下。
严重警告不能动。
安全起见,她又用胶带把插线板粘了起来。
没想到过了一会,自己去叫孩子喝奶,这个时候她家儿子在用手撕胶带。
我总结了一下,说你看孩子最近的表现是不是这样的:
1.啥事都要和大人对着干,不让干的事,非要干;
2.不管是讲道理还是揍一顿,孩子该干嘛依旧干嘛;
3.脾气很大,动不动就是一顿哭闹。
我还没说完,朋友就急忙接话,你咋知道的,这就是我儿子现在的样子,死犟死犟,啥话都不听,打了也没用!
其实不是我了解朋友家的孩子,而是孩子到了一岁半这个年龄,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是孩子开始拥有独立意识的表现。
一岁半的孩子喜欢和大人对着干,这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萌芽在孩子一岁之前的意识中,他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这个阶段被称为母子共生的阶段。
孩子的独立意识从开始独立行走开始。
当孩子能够独立行走,离开妈妈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可以不依靠成人干更多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
这个阶段,孩子越来越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第一,在孩子拥有独立的意识之后,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所以一岁半的孩子他只能看到自己。
看不到其他人的需求。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我出发的。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是渴望认知这个世界的。
所以他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认知。
这在很多成人的眼里,就会出现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
很多家长不让做的事孩子都要去做。
第二个原因就是孩子以否定、拒绝别人来肯定自己。
一岁多的孩子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否定,但是他可以通过行为上的拒绝来表现自己的独立。
比如妈妈说宝宝来穿衣服,孩子可能会很快的跑开。
或者给孩子说该吃饭了,或者要洗澡了,孩子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对于孩子来说,他其实是在用这种拒绝的行为在表达自己的独立。
所以在一岁多的孩子身上,最明显的就是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对大人的要求会做到置之不理,或者行为和大人提的要求相反。
很多父母很苦恼和一岁多的孩子究竟应该如何来相处呢?因为给他们讲道理,他们根本就不会听。
打孩子的行为又是不可取的。
想要一岁的孩子听话,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一岁的孩子本身的发育规律。
与一岁多的孩子沟通,父母容易走进的误区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其实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和孩子讲道理。
从这句话本身来看,这种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看我们讲道理的对象是谁?对于一岁多的孩子来说,讲道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第一,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当我们长篇大论的去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是听不懂我们说的那么多话的。
毕竟一岁半的孩子只能听懂父母简单的指令。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父母拉着孩子的手,蹲下来给孩子讲道理,看着好像很用心。
但是事实上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孩子可以听懂一些简短的指令,但是并不代表他可以明白一些大道理。
#p#分页标题#e#父母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简单的指令,可以告诉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但是不需要告诉她为什么不能做。
第二个原因,孩子认知是有限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孩子用手去触摸插线板的时候,我们会喊到危险。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危险这个词,孩子对危险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是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
所以很多孩子会选择继续去做这些危险的动作,因为孩子的意识中,并不知道危险的结果是什么。
用这三个方法,顺利与一岁半的孩子进行沟通一岁半的孩子喜欢和大人反着干。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行为出发,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成长特点,才能正确的来引导孩子。
方法一用行动帮孩子建立认知,让孩子知难而退。
很多事情不能做,父母只是简单粗暴的会告诉孩子不能做。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对这个事情不能做的认知。
当孩子去碰水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大吼一声,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被吓到。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可能下一次他还是会主动的伸出手去碰这杯水。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拉着孩子的手,逐渐的靠近玻璃杯,让孩子的手感受到玻璃杯的温度。
当孩子的手触碰到玻璃杯的瞬间,因为烫他们他会本能地缩回。
这个时候我们再告诉孩子,这个杯子烫不能动。
在孩子的意识中,她会把烫和刚才手碰到玻璃杯的那种感觉联系起来。
这个时候才会在她的意识中建立烫的概念。
下一次当他在看到玻璃杯的时候,他的意识中已经有了烫的概念,就不会再去主动的触摸了。
方法二,设置障碍,让孩子主动放弃。
我们说了孩子是用行动来构建认知的。
所以五岁前的孩子在行动之前是不会用大脑来思考的。
在孩子的大脑中只要他的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尝试,比如朋友家的宝宝,用手去触摸插线板,虽然这位朋友已经用胶带粘住了插线板儿的口,但是在孩子意识中,他会不停地去尝试。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的做法就是直接设置障碍,让孩子主动放弃。
比如用胶带去粘插线板的口,在孩子的不断努力下,这个胶带是有可能被撕下来的。
最好是宝宝安全插座把插线板的孔堵起来。
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在认知没有建立,它还会不停地再去试。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设置了障碍,经过几次打不开之后,他会主动放弃。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在《你的1岁孩子》这本书中提到,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是 T+1分钟,T代表孩子的年龄。
一岁多孩子注意力在2-3分钟。
方法三,寻找替代物,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说一岁半的孩子刚刚开始拥有独立的意识,所以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认知这个世界。
所以,如果有些行为很危险父母可以转变一下思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同样可以起到让孩子认知的作用。
孩子喜欢去摸插线板的孔,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手指越来越灵活。
所以一岁多的孩子最喜欢去抠洞,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洞洞书或者是其他的玩具,比如圆口的瓶子,让孩子可以通过其他安全的方式来进行戳洞。
再比如孩子会有往鱼缸里边儿扔东西。
我们可以给孩子接一盆水,拿一些安全的玩具放在水盆中,让孩子来进行观察。
总之就是把孩子的一切可能存在危险的行为,换一种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
也就是说虽然孩子的某些行为很危险,但是不能因为不能做而阻断孩子对是这个世界的认知。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就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