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核桃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指标和睡眠质量
【菜科解读】
每天吃核桃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指标和睡眠质量
(神秘的地球uux.cn)据cnBeta:大学生活可能包含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10个学生中有8个报告说经常有压力,61%的学生因焦虑、抑郁或其他问题寻求咨询。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本科大学生每天吃两盎司核桃,持续16周,可以改善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指标,对学术压力的一些负面影响有保护作用,并在长期内帮助自我报告的睡眠质量。
该研究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在《营养素》杂志上。
"我们一直都知道核桃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食物,但是由于这项研究的设计和长度,研究结果真正描绘了像核桃这样简单的食物如何帮助对抗压力,"参与这项研究的博士生Mauritz F. Herselman解释说。
在这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吃核桃的参与组也经历了代谢标志物的增加,这些标志物与保护人们免受压力有关。
该研究由南澳大利亚大学和加州核桃委员会共同资助。
核桃的特征
每盎司核桃含有2.5克α-亚麻酸(ALA),这是一种基于植物的欧米茄-3脂肪酸,4克蛋白质,2克纤维,以及45毫克镁。
此外,在女性样本中,吃核桃可能抵消学业压力对肠道细菌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群,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位的同时过渡到他们的成年阶段,这可能是一个挑战和压力。
"南澳大利亚大学临床和健康科学副教授、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Larisa Bobrovskaya博士说:"完成学业和找到有吸引力的工作的压力很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以及整体福祉。
因此,管理学术压力很重要,学生可以采取各种策略来度过他们的大学旅程。
饮食干预是这种策略之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健康,但往往被学生忽视。
"
研究概况
年龄在18至35岁的大学生被随机选入本研究的治疗组或对照组,为期16周。
治疗组获得了预先配好的核桃,并被要求每天食用一份(大约56克)。
对照组被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不食用任何类型的坚果或脂肪含量较多的鱼。
参与者提供了血液和唾液样本,并在研究期间三次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情绪、一般幸福感和睡眠习惯的自我报告问卷调查。
一组参与者还在每次临床访问时提供了粪便样本。
共有60名参与者完成了这项研究,每组30人。
吃核桃的结果表现突出
与对照组相比,吃核桃的组别似乎经历了一种保护作用,防止学术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一些负面影响。
每天食用核桃可以防止心理健康相关分数以及压力和抑郁症分数的显著变化。
核桃可以缓解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每天食用核桃可以增加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因此可能会保护学术压力对代谢生物标志物的负面影响。
虽然学业压力没有改变压力生物标志物,如皮质醇和a-淀粉酶,但每天食用核桃会降低a-淀粉酶水平,这进一步表明核桃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压力的影响。
学术压力与女性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有关。
但是,每天食用核桃可能会减轻学业压力对女性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食用核桃可能会改善睡眠。
其他新出现的、但来自观察和临床研究的一致证据表明,食用核桃与以下方面有关:
美国成年人的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和频率较低
其他方面健康的年轻成年人的情绪得到改善,以及在年老时实现整体健康的可能性更大,心理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一个领域。
事实上,核桃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质矩阵,可能是这些研究中看到的对心理健康有益的影响的基础。
"虽然需要更多的支持性研究,但有证据表明,作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食用核桃可能对认知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其丰富的ω-3 ALA含量,"* Bobrovskaya解释说。
此外,研究表明,增加饮食中的色氨酸(大脑用来制造血清素(一种天然的情绪稳定剂))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减少。
这些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并支持以前在类似人群中发现的结果,但目前的研究也有局限性。
主要是,参与者没有对核桃研究进行保密。
此外,结果可能进一步受到2020年COVID-19大流行和待在家里的命令的影响,因为在此期间临床访问被中断了。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提高对包括核桃在内的饮食模式能够影响大脑或影响心理健康的复杂途径的认识。
在日常饮食模式中添加核桃可能是一个多功效、简单和容易获得的饮食变化,以促进大学年龄段学生的大脑健康和整体福祉。
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城镇
2009年美国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影片《2012》上映,其排山倒海、天坼地裂的惊悚画面曾一度引发了人们的巨大恐慌。
面对世界末日,影片中的四艘诺亚方舟最后只能装载社会精英、有钱人和一群动物逃生。
电影《2012》剧照电影《末日先锋》里,绿洲消失后,幸存的年迈女战士奄奄一息时,将怀中的一袋种子交给年轻女孩,期盼有天女孩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再度播种。
地球因核战争而变成一片荒芜,但种子却是文明重生的希望。
尽管神话故事是假的,影片情节也是人类杜撰的,但西方似乎一直存在这种“末世论”,以及与这个“末世论”始终相提并论的另一个警示——生命的延续。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有一座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名叫朗伊尔城。
它距离北极只有1300公里,是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城镇。
那里一年中白天的平均最高温只有四个月不在冰点以下,而且从10月底到2月中,太阳根本不会升上地平线,只有寒风刺骨的漫长极夜。
在那里,死亡是违法的,病人和老人必须离开;那里也不许生孩子,孕妇临产前一个月也必须离开。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近人情的法律?原来,朗伊尔城的地下几乎全是冻土,埋在地下的尸体不会腐烂,细菌也不会死亡。
一旦有害细菌泛滥,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听起来,作为罪魁祸首的“冻土”实在没什么好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冻土”,在这城镇附近的另一侧山麓,建有一座拯救人类的全球种子库——斯瓦尔巴种子库。
斯瓦尔巴种子库是专门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种子银行”。
它旨在保护数以百万计的粮食作物,使其免于在气候变迁、核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浩劫中灭绝,所以它也被称为是农作物的诺亚方舟。
我们先来看看俗称“世界末日地下室”的全球种子库长什么样。
深藏在永冻土层下的斯瓦尔巴种子库,就好像一座天然的大冰箱。
种子库的入口处,是极为先进的设计,它装配了金属反射镜,能在白天反射阳光,并在黑暗的夜晚发光。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120米长的隧道,深入砂岩山里,直通三个长45米,宽、高各4米的独立种子仓库。
周围全用1米厚的隔温混凝土墻打造,以防止发生山体崩溃时所造成的任何结构损坏。
从大门到储存种子的仓库,中间配备五道防爆舱门,安全性可比美国黄金储藏库,能够承受里氏规模6.2级的地震以及核武攻击,任何人进入种子库都必须通过这五道安全门。
处在冻土和厚重岩石底下大约430英尺(约131米)的种子仓库,始终维持摄氏零下18度的低温,储存在仓库中的小麦大麦可以保存一千年,高梁可以保存一万九千年。
而且,这座山位于海平面以上430英尺(约131米)的地方,即使南北极冰冠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这座种子库仍会保持干燥。
当地难以置信的酷寒、北极浮冰,还有超过人类数量的北极熊,也成为人为安全措施外的额外天然屏障。
全世界的国家都可以免费将种子存放在斯瓦尔巴种子库,当作安全备份。
储存在种子库的朝鲜种子各国挑选合格的种子,用特制的三层铝箔袋密封,接着运往斯瓦尔巴,在斯瓦尔巴机场通过安检系统,随后送到种子库。
种子库的工程师对每个种子样本进行分类,注明其品种、种源及年龄等所有信息,并转录到一个科学界常搜取资讯的网站。
也就是说,只要输入种子编码,就可以在任何网站的资料库找到它们。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和银行金库一样,工程师不能打开任何种子、任何来这里的箱子,只有储户才能够打开并提领储存的种子。
目前仓库内的种子数量已接近 100万粒,当中的物种全部都是重要食物来源,比如有小麦、大麦、扁豆、绿豆、鹰嘴豆、高粱、豌豆及超过86种不同马铃薯,物种种类有超过4000种。
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水稻和蔬菜。
众所周知,自农业文化开展以来,人类便有保留种子的习惯。
但是,斯瓦尔巴种子库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种子库,在世界各地还有1700个左右的“种子银行”(seed bank),由不同国家和组织运行。
中国昆明就有一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各位看官恐怕就要问了,既然各国都有自己“种子银行”,大家又何必大费周折的把种子送到北极去?况且,这个全球种子库造价不菲,足足耗资900万美元,每年还要数百万人来运行它,常年运转费用大约为10万至20万美元。
也许,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敘利亚人,他们是从斯瓦尔巴种子库中提取种子的第一个国家。
2015年,由于敘利亚内战,他们位于第一大城市阿勒颇的种子库被炸毁,导致种子库无法提供适合当地种植的耐干旱作物种子。
敘利亚人只好从斯瓦尔巴种子库提取种子回国复用,第二年又重新挑选合格的种子,送回斯瓦尔巴种子库储存。
除此之外,那些分布各国的“种子银行”也并非完全保险,不时因水资源短缺、地震、战争或是其他自然灾害遭受威胁。
例如,菲律宾的国家种子库曾毁于洪水,重建后又因火灾被毁;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乱地区,当地种子库损毁严重。
显然,斯瓦尔巴种子库因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它的特殊构造,充分体现了它“世界末日地下室”的价值。
或许,真正的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十分遥远,但可能20年或30年后,气候变得异常干燥,洪水泛滥成灾,甚至不少国家战事频发,谁又知道呢?而能够重启农耕文明、拯救人类的就是冰封在斯瓦尔巴种子库的几百万份作物种子。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能摈弃政治与经济的差异,秉承储藏所有种子、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一致性理念,建造了这座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工程。
但无论如何,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期待”世界末日种子库“永远没有被启用的一天。
解析蓝色人种真相,地球上的新人种
今天小编和大家就讲讲这类新人种——蓝色人种,最后还会给大家介绍介绍另一类新人种——绿色人种。
蓝色人种发现最初在1735年瑞典人林耐把全世界人种分为:美洲红种、欧洲白种、亚洲黄种、非洲黑种等四种。
到1775年,有个名叫勃鲁门巴赫的德国人,则提出将人种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五种。
但现代人多以人的肤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而将人种分为三大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可最近又发现了蓝色人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理学家约翰•威斯特去智利考察,在海拔6000米高的山区,出乎意料地发现一种浑身呈蓝色的人。
蓝色人种属于稀有种族,是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据研究,新发现的蓝色人种长期适应了高山生活,蓝色人种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空气稀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二分之一,这是个终年积雪不化的冰雪世界,常年气温在零下四五十度。
蓝色人种为获取足够的氧分子终年积雪不化的冰雪世界,常年气温在零下四五十度。
蓝色人种为获取足够的氧分子供呼吸之用,体内不得不大量合成血红素,形成供多于求的局面,许多血红素蜂拥在血管中,给这种人涂抹上蓝的色彩。
血蓝蛋白致使蓝色人种出现按照生理学原理,即使意志无比坚强,久经严格训练的登山运动员到达6000米也只能凑合活几周,超此期限必死无疑。
而这种蓝色人种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特殊人种。
一些科学家从具有蓝色血液的动物身上得到了启发。
他们指出,在海洋中,有一种大王乌和马足蟹的血液是蓝色的,而海蛸和墨鱼的血液却是绿色的。
由此可见,血液的颜色是由血细胞蛋白中含有的物质元素所决定的。
使血液变蓝的叫血蓝蛋白,因为里面含有铜元素;使血液变绿的叫血绿蛋白,因为里面含有钒元素。
从这一理论出发,不难看出,蓝色人种可能是他们的血液中缺乏铁元素而铜元素过多造成的。
科学家通过对蓝色人种的分子染色体组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遗传基因中的第八对和第九对染色体发生了变异,所以才导致他们的血液呈现出蓝色,这种变异很有可能是近亲结婚导致的血友病。
还有部分蓝色人种则是因为食用了过多的银质物品而导致身体看上去呈现蓝色,1966年,一位名叫 Rosemary 的妇女不幸成为蓝色人种。
她在1953年还是11岁的时候,为治疗感冒医生给她开了用鼻子服用的“神奇药品”,这种神奇药品大量含有银色的粉末。
结果14岁的时候,有人说你怎么看起来是那种颜色?她停止吃药,但是已经太迟了。
蓝色人种相关,绿色人种除了蓝色人种,在非洲大陆上还有着这样一群绿色人种,大约三千人左右,这个绿色人种族群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洞穴中,这种绿色人种也是属于一种病理状态,绿色皮肤是因为皮肤下微血管的颜色所形成的。
在印度尼西亚一处与世隔绝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黑白人,他们的头部像白人,而身体却是黑人,根据此特点,遗传学家称他们为“鸳鸯人”。
在哥斯达黎加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的血液是蓝色的,那就证明他是欧洲权贵的后裔,但是研究者发现蓝色人种并不是权贵的象征,这只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出血性家族遗传病。
进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蓝色人种是由正常的人类,由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的血液变异而形成了蓝色人种,又或许他们只是一种特殊人种存在,当然这样的说法就不能站在血液变异的基础上来看了。
这两种说法存在着争议。
所以目前为止,蓝色人种在我们的视野里蒙上了一层模糊的没有了解到的面纱。
或许蓝色人种还有其他神秘之处,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探索到。
由于蓝血人种只是由于血液的病态性而导致皮肤的变化,并不能称为新的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