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六学士”分别是哪六个人?“苏门六君子”生平简介

【菜科解读】
苏门六学士是在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也有人称为苏门六君子。
秦观 秦观 (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20岁,作《浮山堰赋》。
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其散文长于议论,《》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陈师道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
他自己说:"于诗初无诗法",后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从黄学习,两人互相推重。
江西诗派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列为"三宗",其实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学习过黄庭坚的诗风,其后就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
对于他学所达到的境界,黄庭坚也表示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王云《题后山集》)。
李廌 李廌(1059-1109) 北宋文学家。
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
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
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
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
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宏词书》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作品。
《师友谈记》1卷,记载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
为研究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赵令畤(德麟)元符元年(一o九八)官襄阳。
行槖中诸画,廌皆为评品之曰德隅斋画品。
赵序有"鉴裁明当,语胜理诣,翰墨娟秀"之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其"妙中理解"。
卒年五十一。
《四部总录艺术编》诗歌以七古和七绝为佳。
内容多写山水和羁旅,亦有赠答、题画等作品。
风格雄健奇丽。
人物作品 著有《济南集》20卷,已佚。
今本8卷是从《》辑出。
《师友谈记》有《丛书集成》本 。
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称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他是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初,召为太常少卿。
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诗学、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秦观相近。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
著有《柯山集》、《宛邱集》。
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
父端友,工于诗。
”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
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
与张耒并称“晁张”。
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
诗学。
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著有《鸡肋集》、《琴趣外篇》等。
随机文章有谁知道『三国东汉的一些官名』?揭秘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区别,黑天鹅轻易换配偶/白天鹅至死不渝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却被轻松拦截北极和南极哪个更冷,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寒冷(海拔高/最低-90℃)
人类十大禁地之首,四川深山里有条“黄泉路”?
在封建迷信中,黄泉路是人死后去阴曹地府时必走的路,黄泉路上开满了彼岸花,路的尽头是一条忘川河,河上有一座奈何桥,过桥后会途径孟婆亭,到时候饮一碗孟婆汤便淡忘前尘,进入下一世的轮回。
“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瓦屋山和峨眉山历来并称“蜀中二绝”,占尽了蜀中的绝色风光。
迷魂凼,位于四川省洪雅瓦屋山区,大约在北纬30——被中外探险家称作“死亡纬度线”,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奥秘无比的埃及金字塔属于同一纬度。
迷魂凼地形复杂,沼泽遍地,瘴气弥漫,毒蛇毒虫和有毒植物遍布其间,常年被一团团的黑色雾气笼罩。
很多人都曾尝试穿越这个神奇之地,但一旦进入就难辨方向,茫然间犹如魂魄飞出身体,甚至不知不觉地失去应有的理智与判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不少探险家还在其中迷失、失踪,甚至死亡。
瓦屋山迷魂凼的传说由来已久。
据说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年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云游至瓦屋山麓,和当地羌民一起创立了“五斗米教”。
为了抵抗朝廷对“五斗米教”的镇压,张道陵选中了瓦屋山作为藏匿兵器之地,并在一次战争中将朝廷官兵引入了迷魂凼,和教众一起设置了八卦迷魂阵,将朝廷官兵全部困死在里面。
后来,张道陵还利用自己的高超法术,帮助当地百姓斩杀了危害乡民的蟒蛇,并最终魂归瓦屋山,至今瓦屋山仍留有“张道陵降蟒沟”的遗迹和传说。
“迷魂凼,奇中奇,进得里面来,生还不容易”,这句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打油诗便是描述此地的凶险和神奇,因为这里发生的奇妙失踪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最早对迷魂函神奇事件有记载是在明朝时期,当时因为战乱,有很多老百姓结伴进入此山,然而却有去无回,尸骨无存,所以当地官府从那时起就将迷魂函封为了禁地。
其后几百年间,断断续续也有猎户或者采药的误入迷魂函,无一例外都失踪不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或探险家想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开迷魂函谜团。
1974年10月,洪雅当地组织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进入迷魂凼原始森林后没多久就迷失了方向,不管是罗盘还是指南针都罢工了。
1975年7月13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再次进入迷魂凼,发现里面树高草深,瘴雾缭绕,很快就迷失了方向。
2007年10月20日,CCTV-4《走遍中国•眉山》之《瓦屋山迷魂凼探秘》摄制组:雨雾中探险队员们生火准备宿营。
瓦屋山老道为探险队击鼓诵经祈祷平安。
1979年,四川林业部门也带队进入了迷魂凼,然而情况如出一辙,电子手表转速异常,罗盘和指南针很快失灵,既找不到方向又弄不清时间,队员都出现了精疲力尽甚至神志不清的现象,最终一起用刀硬是砍了一条路才走出山来。
1990年6月,世界动物基金会顾问、国务院特聘大熊猫保护专家安德鲁·劳里博士,一行七八人进入迷魂凼腹地考察。
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罗盘很快失灵,无论如何走却依然在原地打转。
考察队随后放飞一只信鸽,然而信鸽在空中如何也飞不出去,只好又飞了回来。
1999年12月,33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郑明全上山寻找大熊猫,稀里糊涂走进了迷魂凼,很快迷路。
当救援队伍次日赶来时,发现郑明全已全身冻僵死去,死因不明。
2014年4月,CCTV 10 “科技之光”栏目与四川越野探险科考大队再次组织11人的考察队,对迷魂凼的奥秘现象进行科学验证。
在这次探险中,现代电子仪器和传统罗盘全都失灵,指南针、GPS全都无法工作。
放出信鸽后,信鸽竟然也感到“恐惧”,不敢飞走!考察队员即将进入迷魂凼最诡异的是,队员们用竹篾刀砍伐茂密的箭竹林开路前进,但发展不顺准备返回时,竟然发现两边的竹子都弹回来了,砍出的道路也就随之消失在暗黑的雾气当中。
好在科考队准备了1公里长的警戒带,同时用防雨水的记号笔划箭头指示进行方向,虽然绕了很多圈,但最终还是安全返回。
历经艰险走出迷魂凼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科考队发现电子表在迷魂凼的时间比正常时间快了约9小时25分钟!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呆在迷魂凼的人会比外面的人老得快?!两位进入迷魂凼中险死还生的驴友回忆录:我们突然发现前面的一个小山包上好像有个什么动物一闪,很像国宝大熊猫。
我和李俊顿时来了精神:看来今天是个好运气,摘了灵芝,挖了天麻,如果再发现一只大熊猫,岂不收获更大。
由于这个冒昧的念头,我和李俊站起来就朝那个山包追去,待追上山头,却发现那个东西已跑到前面的另一个山包,就这样,我们二人大约爬上跑下追了50个小山包时,李俊突然说道:“不好,快撤!”我正在兴奋头上,不解地问:“如何了?”李俊手指着后面说:“你看,雾!”我一看,可不是,那雾与外面的雾不同,像燃烧塑料冒出的黑烟,迅速地蔓延开来,李俊告诉我:“这黑雾是原始森林中最凶的杀手,它可瞬间把白天变成黑夜。
”我一听,马上跟李俊往回走,可是,哪里是我们来的方向,已不敢肯定,只能凭着记忆找着往回走的路。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来的时候所做的记号不但一个也不见了,就连我们的踪迹也不见了。
我当时并不心慌,一边走,一边和李俊开玩笑,大约又走了50多个小山包,却不见兰溪的支流。
这时,我们才发现,口袋里的表已经停止了,表后面的指南针也不翼而飞!李俊的额头上已经淌下了豆大的汗珠,马上掏出手机,竟然成了“死机”!我和李俊同时发出了惊叫:“遭了,我们进了迷魂凼!”迷魂凼中陆地和沼泽混合交错,倘若深陷沼泽,那种无助绝望的感觉激发着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威胁的恐惧……针对迷魂凼的解释,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
有根据的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玄武岩等矿藏分布,产生了巨大磁场能量,使得科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失灵;二是空气或者土壤会散发一种毒素能够迷失人的心智,干扰到神经系统;三是迷魂凼“馒头状”丘陵连绵的地形,与区域内高度相似的植物“合作”,形成了一个天然迷宫,极易失去方向。
此外,迷魂凼中遮天蔽日的“黑雾”其实是一种有毒气体“瘴气”,由动植物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组成。
人类过度吸入这种气体会造成中毒和缺氧现象,从而出现幻觉,结果就会遇到“鬼打墙”,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就在惊慌失措之下自杀身亡,而这也是迷魂凼“黄泉路”说法的由来。
还有专家指出,迷魂凼下面可能存在巨大的陨石,这些陨石不但导致罗盘失灵,还会让GPS定位仪器、机械手表,甚至通讯工具等出现异常状况。
当然, 这些仅仅是假说而已,而且每一种假说只能解释某种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瓦屋山迷魂凼谜团。
迷魂凼上空变幻无踪的浓雾,并不能掩盖那些曾被它吞噬过的生命,那一桩桩真实案例,时刻都在警醒后人,“人间黄泉路”绝非浪得虚名。
结束语:今天,虽然现在的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间黄泉路”的神奇现象,我们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也就成了未解谜团。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解开迷魂凼的神奇面纱。
久客,从一个不同于本地人的视角去触摸成都这座城市,用心感受遇到的人、岁月和生活……
无患子长得像桂圆,俗称“假龙眼”,果实有毒却捡来卖钱?
假龙眼并不是野生的,龙眼也和龙眼没有任何的关系,就是因为它的果实核晒干之后的龙眼特别的相似,也被称作是假龙眼,学名叫做无患子也被称作是油患子以及洗手果,同时有一些地方也叫假龙眼以及鬼见愁。
假龙眼是属于无患子目,无患子科,无患子属的落叶,乔木植物素质非常的高大,重要就在我国南部分布。
果实和龙眼特别的相似是球形的,成熟之后是黄色或者是棕黄色,在底部有一个黑色球形的种子和龙眼看起来非常的相似,也被称作是假龙眼,但不能食用,有一些孩子偷偷吃完之后就会吐泡泡,所以也被称作是泡泡果。
在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无患子的果实,因为能当肥皂用,既能洗床单,也能洗被褥,裹皮之中含有皂素,也能当洗手液以及洗发水,在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都会用无患子的果实来代替。
洗过之后会有一点淡淡的味道,被称作是天然的洗发水,会让头发变得柔顺干净,还不会生头皮屑。
虽然无患子有毒,但是它的价值却非常的高,只不过没有普及开来,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古时候被称作是鬼见愁是因为他有毒,同时也会被用来做佛珠,挂在家中也有去邪的作用,全株都可以入药,种子有一些小毒,但能杀虫还能清热去痰。
而现在很多的化妆品公司也会去收购一些无患子就是因为能研发成洗发水以及护发品,还有一些护肤品之类的,用途特别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