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3-10 点击数:
简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跳月、火把节、端午节等。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跳月、火把节、端午节等。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我们就来说说,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含义?

【菜科解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跳月、火把节、端午节等。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还有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跳月、火把节、端午节等。

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今天我我们就来说说,在古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含义?又有哪些习俗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吃新米、过姑娘节、庆祝传统节日苦扎扎节等。

1、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2、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3、姑娘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4、建筑习俗:从整体印象上来看哈尼族的居住习俗,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习俗理念,同时也完全符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格。

哈尼族人一般都会将房子建筑在半山腰,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时期主要建筑特色。

几乎每一户哈尼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会单独盖一座面积较小的“耳房”。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主体住房的两侧,搭建两个“耳房”不仅特别对称,菜叶说说,而且这种房子的样式还有一点类似“四合院”。

5、服饰习俗: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欢用青布裹头,然后上身穿对襟上衣下身配大裤裆裤子。

这种服饰形制其实与壮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饰都差不多。

只不过在佩饰或纹绣上有所差异,还有就是布料或颜色上也会有一定差距。

哈尼族女性服饰比较而言比男性服饰更丰富,“豪尼”、“碧约”、“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较传统的服饰。

“豪尼”一般多以粗布为原料,从形制上来看其实就是满肩长衣服。

这种衣服的长度一般都会到达膝盖左右,前胸镶彩色滚边下摆两边开叉至腰部。

从实际感官上来看就是“筒裙”。

穿这种衣服的时候还需要裹蓝布包头。

所谓“碧约”就是一种上身为长衣,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饰。

女性在穿“碧约”时还要戴帽子或包头布,包头布上还会有银泡珠。

邪马台国有着怎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样的

的经济,已进入农耕生活。

《魏志?倭人传》记载:“种禾稻、芝麻;蚕桑、缉绩。

”种稻是主要的农业生产。

同传又指出“人性嗜酒”,说明已有足够的粮食。

水稻耕作以外,还种桑、麻、大豆、小豆、绿豆等旱地作物。

手工业开始从农业分工,“出细蔓、绣绵”尽斑布、倭锦等丝麻织物,更生产兵器、工具及珠宝、装饰等工艺品。

但从整个邪马台国来看,还存在地域差异。

如对马国“无良田,食海物自活”,壹支国“多竹木丛林……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

《魏志·倭人传》所谈到的生产情况与发掘的实物资料基本相同。

随着水稻耕作的普及,人们定居下来,出现了村落、市集,人口逐渐增多。

邪马台国有7万多户,其属国投马国有5万多户,奴国有2万多户,其他数干户不等。

生产工具发达,弥生式后期邪马台国普遍使用铁器农具——铁锄、铁锹、铁镰等。

这些遗物在福冈市的井民、长崎县的原迁、熊本县的下前原、大分县的下城等均有发现。

铁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

衡量冶炼术水平的标志是铜锗,因为制造青铜器比铁器要复杂得多。

以前铜锗的发现除九州的福冈一例外,全部在畿内地区。

1980年佐贺县鸟栖市安水田遗址中发现了铜锗模子(熔范)。

1982年又在福冈市博多区席田赤穗浦遗址发现了铜锗模子。

由此可以说明九州的铜器制作早,冶炼术的水平已相当高了。

当时日本人没有针、剪,穿的衣服还很简单,《魏志?倭人传》载,男子“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同传又说“男子无大小,皆藏面文身”,“以朱丹涂其身,如中国有粉也”。

这种原始民族的风俗不是全列岛流行,可能只限于沿海地区。

关于丧葬,《倭人传》说“有棺无停,封土作家”。

这就是指古代九州流行的瓮棺葬和支石墓葬以后覆土其上而成的古坟。

人死时,停丧10余日,不食肉,丧主哭泣,其他人歌舞饮酒。

葬毕,全家到水中洗澡。

关于婚姻,当时流行的是,而不是一夫一妻制。

统治阶级可以娶四五个妻子,平民娶二三个妻子。

女子不再是群婚,有自己固定的配偶。

此外还有灼骨而卜,以占吉凶的风俗。

占卜使用的不是象中国那样的龟甲,而是鹿骨。

随机文章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要叫春秋?奥多赛尔Odoacer简介朱元璋扮乞丐在路边要饭!回朝后直接怒斩5位一品大臣爱情墨菲定律是什么意思,凡是你认为不会发生的事越容易发生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

旁遮普人有着怎么样的宗教信仰?他们的风俗习惯是如何样的

伊斯兰教 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土葬。

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主要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信徒,其中又可分为奥本德教派、巴雷尔维教派、圣训教派,三个分支是19世纪产生于印度次大陆本土。

一般遵循哈乃菲学派教法,部分遵循主体教法学派,与阿拉伯半岛的逊尼派不同。

锡克教 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崇拜Gobind Singh,锡克教第十位教长。

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主张一神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神的表现、崇拜十位教长,并且遵守锡克教的圣经。

(锡克教信徒)“Sikh”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是弟子或学生,产生于16世纪初统治时期。

锡克教相信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种姓分立与歧视妇女是违背神意的。

当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获得最后解脱。

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的祭祀礼仪、苦行和消极遁世。

圣典为《阿底格兰特》,意为原初圣典,表示这部经典早于另一经典《十祖圣典》。

《阿底格兰特》又称《古鲁?格兰特?辛格》,即崇拜这部经典就像崇拜古鲁(祖师)和神一样。

为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在位时编纂的,共收3384首赞歌﹑15575诗节。

主要使用旁遮普语写成,也有少数用梵语﹑印地语﹑波斯语写的章节。

阐述锡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宣扬历代祖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的颂扬。

公元1469年,锡克教创始人纳那克(Nanak)就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Panjab)创教,他的追随者就称作“锡克”。

在当地旁遮普人锡克教徒占约60%,其他依序为印度教,穆斯林及其他各教。

纳那克属于印度中的第二阶级的武士阶级刹帝利(Kshatriyas),在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

“古鲁”原意指""是上师的意思,自纳那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因当时伊斯兰教势力与印度教纷争不断,纳那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锡克教。

锡克教外表行事偏向印度教,内涵偏向伊斯兰教。

印度教 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实行种姓内婚,死后火葬。

印度教是以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间信仰的思想,例如:、耆那教。

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在各社会等级、集团与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相异的信仰和实践。

印度教并没有统一的经典与公认的教祖。

印度教把人们分成不同的种姓,渗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种姓为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印度全国曾有3500个种性,支配75%的居民,属于低种性—不可接触者的人达8500万。

即便在印度宪法废除种族歧视与种姓压迫,但种性制度的影响并没有消除。

1971年的人口调查,仍有8000万人还在受种姓压迫,占当时人口14.6%。

种姓可分为四种﹕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奴隶),以及被排斥在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不可接触者)。

业报轮回 旁遮普人的印度教徒相信轮回无始无终、周而复始,唯有通过艰苦的修行,才能获得解脱。

习俗 旁遮普人在具有社会功能的活动后,例如:第一次理发、婚礼等仪式,亲属会依据他的社会地位或亲密关系给予现金或实物。

他们相信这样有助于保持朋友和家人在社会上的良好关系。

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成年礼──剑礼,即用双锋剑搅匀的水洒身。

经过剑礼后,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

并形成了“五K”(五种行事,因为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为K)的习俗,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

男子婚前集体居住,以练习刀剑武功。

节庆 旁遮普人的节日是由整个社会共享的,不论他们的宗教是否相同。

许多节庆是为季节性或农作物而举办的。

1.巴桑特风筝节 ,当芥菜类蔬菜变为黄色,表示寒冷天气的结束。

旁遮普人会穿着黄色衣服,去放风筝,和宴饮。

2.锡克教的10大祖师的诞生日 2.Bawan Doadsi 为奎师那重生日后18天。

3.Lohri 举行时间为每年1月。

是个有关生育以及崇拜上帝的火(阿尼尼神)的节日。

根据印度历法,此庆典是在1月13日,当地球最靠近太阳的时候,标示著冬天的结束,以及Paush的最后一天以及春季的开始。

4.侯丽节(Holi)是印度的春季节日,时间为3-4月,是个欢拜访亲友的时间。

5.霍拉莫哈拉节(Holla Mohalla)为在Phalguna一个月后庆祝的锡克教节日,举行时间在侯丽节的一天后,在旁遮普邦的阿南德普尔萨希布举行,起源于1701年,为戈宾·辛格上师作为锡克教徒军事演习聚会。

在节日中有摔跤、武术、模拟剑战、等模拟军事战斗,提醒人们要有勇气以及要有防御准备。

在2017举行的日期:3月11日至14日 6.丰收节(Baisakhi)庆典举行时间约4/13或4/14。

意义为标示“新年”的开始。

庆祝冬季的丰收,纪念农民辛勤的工作。

在这一天,旁遮普人在黎明洗澡,之后参观古德瓦拉祷告。

这个节日有附加的宗教意涵,象征了锡克教的原始领导人。

在节日中,借由跳舞来展现生活的例行场景:播种、收割、筛选、收集作物。

7.排灯节(Diwari)举行时间约为西元历约10月中旬或11月上旬。

一般举行约3-5天。

颂祝“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也被视为“内心之光”的庆典。

家家户户点蜡烛或油灯,象征光明、繁荣与幸福。

8.Jor Mela 在 Sirhind/Harballabh Sangeet Sammelan举行,时间为每年12月最后一周。

婚礼 旁遮普的婚礼遵循了旁遮普文化的精致,社会优雅地维护丰富的传统内涵,使仪式更加欢乐。

婚礼包括炫耀和奢侈的做法。

婚礼上的旁遮普人 婚礼仪式由Chuda、Vatna、Ghara Ghardoli、Senrabandi、Ghodi Chadna、Milni、Varmala、Kanyadaan和Phere组成。

Chuda仪式是与havan或普亚进行的神父执行系手镯于女子手腕。

内容为旋转一套红色和奶油象牙手镯,祝福未来婚姻生活的新娘。

Vatna 用姜黄黏贴与芥末油给新娘的妆饰加强物。

Ghara Ghardoli为访问庙宇,新娘使用圣水沐浴,此两者来庆祝新娘与新郎的家庭。

Senrabandi新郎绑头巾后提供礼品与现金作为好运和爱的标志。

Ghodi Chadna 新郎通过他姐妹的仪式,爬上母马与叶片的婚礼场地。

Milni新郎家庭表达欢迎,之后Varmala新郎领导新娘交换花环与礼品。

高潮在于Kanyadaan和Phere。

新娘的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接着新郎与新娘对周围神圣的火采取七轮或Seat Phere。

旁遮普的婚礼极端的活泼和兴奋,习俗与传统的丰富性延续到婚礼中,加强新郎和新娘的喜气。

随机文章孔子「温温无所试」的典故与意思?中国古代的鬼故事p51野马战斗机PK零式,完胜对手共摧毁9000架敌机德国导弹射程多远,最远可能不到600公里(受制约)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

加入收藏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