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亚帝国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菜科解读】
按照分赃协议,十字军和威尼斯瓜分了拜占廷帝国,但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罗马尼亚”帝国)实力并不强大、无力控制全部前拜占庭领土,在伊庇鲁斯、特拉布松和尼西亚先后建立了拜占廷流亡政权。
其实,特拉布松帝国(由前皇帝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的们建立)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陷落(1204年4月)前几周就已经自立。
尼西亚帝国由于距离拉丁帝国最近,占据了光复帝国的最有利位置。
拉丁帝国开始分兵“接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1204-1205年皇帝鲍德温一世的弟弟佛兰德斯的亨利在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Poimanenon(伯曼农)、Prusa(普鲁萨或布尔萨)以及Adramyttium(今天土耳其的埃德雷米特)先后打败拉斯卡利斯兄弟,在最后一战中(1205年3月19日),君士坦丁·拉斯卡利斯战败失踪。
但之后不久的1205年4月14日,保加利亚沙皇卡洛扬在亚得里亚堡战役中打败拉丁帝国军队,俘获了鲍德温皇帝,亨利只得赶回君士坦丁堡(1206年亨利正式接替哥哥,加冕为拉丁帝国第二任皇帝)。
塞奥多利得以趁机击败特拉布松帝国以及其它独立势力(包括非拉铁非城周围地区的塞奥多利·曼卡法斯、大门德雷斯河流域的Manuel Maurozomes等),巩固了尼西亚政权在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地盘。
1206年,塞奥多利称帝并邀请流亡的君士坦丁堡牧首John X Kamateros前往尼西亚,但牧首于1206年四五月间去世,未能去尼西亚给他加冕;塞奥多利另立Michael IV Autoreianos为牧首,后者在1208年三月为他正式加冕。
在原拜占庭帝国疆域内,拜占庭流亡政权、拉丁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科尼亚的鲁姆苏丹国(塞尔柱人)频繁对战,当然也根据形势变化不时停战、结盟和解盟。
1211年,在大门德雷斯河上的安条克战役中,塞奥多利击败妄图支持阿列克修斯三世重新夺权的塞尔柱军队(据说战役的胜负最后取决于塞奥多利与塞尔柱苏丹的对决,皇帝亲手击杀凯库斯老一世Kaykhusraw I)。
但是,这一战役的惨重伤亡使得尼西亚人在RhyndacusRiver败于拉丁帝国,并在随后的南菲宏(Nymphaeum)条约(注:1214年尼西亚和拉丁帝国的和约)丧失了大部分密细亚(Mysia)地区和马尔马拉海岸。
1212年,随着特拉布松帝国大卫·科穆宁的死亡,尼西亚帝国吞并大卫在帕弗拉戈尼亚(Paphlagonia)的土地,得以补偿损失给拉丁帝国的土地。
尼西亚皇帝塞奥多利一世的第一位皇后安娜·科穆宁·安吉丽娜1212年去世;1214年他续娶第二位皇后亚美尼亚公主菲丽帕,但两人的婚姻于1216年解除(尽管他们育有一位皇子君士坦丁)。
1216年,拉丁皇帝佛兰德斯的亨利驾崩无嗣,其皇位归于妹夫库尔特耐的彼得(二世),但彼得在赶赴君士坦丁堡的途中,被伊庇鲁斯统治者塞奥多利·科穆宁·杜卡斯(Theodore Komnenos Doukas)俘获;拉丁帝国由鲍德温和亨利的妹妹约兰达女皇(彼得的妻子,Yolanda of Flanders)摄政,这时拉丁帝国谋求与尼西亚帝国的联盟,于是1219年,塞奥多利·拉斯卡利斯迎娶约兰达的女儿库尔特耐的玛丽亚,同一年塞奥多利一世也和威尼斯缔合。
1221年11月年塞奥多利一世驾崩,帝国由其女婿约翰三世·瓦塔基斯John III Ducas Vatatzes继承。
(1219年,拉丁女皇约兰达驾崩,由儿子库尔特耐的罗伯特继位(1219-1228年在位),1228年罗伯特驾崩,其幼弟鲍德温二世继位,鲍德温二世当时年仅11岁,玛丽亚曾摄政拉丁帝国八个月。
) 随机文章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施加一个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毁灭世界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冥王星比月球还小不够格(只有八大行星)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俄罗斯超音速武器已列装,领先美国且无法被美航母拦截
道光帝王生活中朴实节俭,但修建陵寝却奢华无比
客观评价,他虽非是庸君昏帝,但也绝非惊世明主。
这样的人,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得悄声无息。
但他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在中国的历史纪录中就光亮难熄了,必然会成为被屡屡提及的“”皇帝。
(道光帝画像) 从历载看,道光帝性格与其皇父帝很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
道光继位时已39岁,与成熟年龄相伴随的,更多的是抱残守缺。
继位后,道光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查禁鸦片,带头节俭生活。
只不过他这些作为,他都围绕在“守成”上进行,而“守成”这一偏离世界进步的航道,最终成了此后逐渐被打破国门的重要弊端。
仔细翻阅有关道光帝的史料,可以看到他身负许多无人可及的历史第一纪录: 道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以坚船利炮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清军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而死,上海失陷。
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接受英军提出的无理条件。
道光帝旻宁批准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王朝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西方列强不情愿英国一家坐大,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廷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半封建社会。
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道光皇帝也成了唯一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皇帝。
道光还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
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但道光皇帝无疑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
领衔大臣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竟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军就占领了香港岛。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
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道光皇帝御笔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几个月后的1841年8月下旬,英军再次北上扩大侵略,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
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
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获胜,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
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
1842年7月英军发起镇江之战,虽遭顽强抗击仍攻陷镇江。
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扬言进攻南京城。
在英军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朝廷与璞鼎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满足了英国强盗的绝大多数要求。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和爱国百姓英勇,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概。
但由于道光皇帝和清廷软弱无能,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僵化,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于一败涂地。
除了这两项沉重的历史纪录外,道光帝还有几项他独有的记录: 他是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清代皇帝。
道光帝旻宁,是的第二子,四十七年(1782年)生于紫禁城撷芳殿,其母为喜塔拉氏。
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尚为普通的皇子。
母为正福晋(嫡妻)。
他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皇长子早早夭折,所以他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对比他的前辈看,是的第八子,帝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帝是皇三子,是四阿哥,乾隆帝也是皇四子,道光帝的父皇嘉庆帝是乾隆帝的十五子。
道光帝死后的继位者是他的皇四子(帝)。
他是入主中原后的清代皇帝中,唯一一个曾亲自持武器守卫皇宫参战的人。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四日,派二百多人分成两队混入京城。
九月十五日,一队入东华门,另一队闯入西华门,这伙人由入教的清宫作向导,一度攻入紫禁城,有的冲到隆宗门,有的冲到养心殿前。
时为皇子的旻宁闻讯毫不畏惧,他手持鸟枪带头迎战,还调来火器营反击,很快将闯入的叛乱教徒打出皇宫。
混战中,旻宁亲手击毙两个入侵者。
嘉庆帝很为儿子高兴,称赞旻宁“忠孝兼备”。
以功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他开了近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先河。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带了广东学生容闳、黄胜、黄宽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始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容闳等人抵美后,被送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
1848年秋,留学生黄胜因病回国。
次年,布朗先生提供的两年学习经费期满,另一留学生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则得到美国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资助,考取耶鲁大学。
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人。
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
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
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道光帝还被誉为历史上最抠门皇帝。
有人说,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抠门皇帝,这一奇葩的桂冠只能授予清代的道光。
道光皇帝继位之初,朝廷的财政储备余额就剩两千万两银子,这是满清平定三藩以后一百多年来最少的一个数。
乾隆年间,朝廷每年还能储存八千万到一亿两白银。
如今剩两千万两,而且还是账面上的数字。
银库里真有没有两千万两,道光帝也未必清楚。
道光当亲王的时,有一次被父皇嘉庆带到了东北盛京去瞻仰列祖列宗的遗迹。
当他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先祖当年是如何时,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
据传,他们晚上就住在了现今的沈阳的。
旧皇宫说是宫廷,实际上不但无法与紫禁城相比,就是一些王公的大宅院,也不知比那里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给儿子们看几件粗糙简单的传家用品开眼界,告诉他们祖先就是如此,给我们子子孙孙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
看着这些简陋的生活用具,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亲王旻宁更坚定了崇尚节俭的信念。
(道光朝穿带补丁衣服的朝臣剧照) 上位之后,道光帝立即把节俭当作首要的风气加以推广。
道光元年,他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叫“御制声色货利谕”,第一强调重义轻利,不蓄私财;第二要求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加宫殿楼阁。
表达了他崇尚节俭的坚定决心。
可延续了百年的奢侈之风,一朝难改。
“进贡”被叫停了,大臣们将其改叫孝敬,道光帝总不能不让臣子们孝敬吧。
于是,产自南方的荔枝、茶叶、药材、春笋,以及景德镇的瓷器,扬州的玉器等,仍是不断运往北京皇宫。
尽管数量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帝还是左右为难,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是下令赏收。
皇帝给人东西叫赏赐,收下面进贡叫赏收,给各省官员行了方便。
削减了贡品,道光帝又把宫廷每年的经费由四十万两压缩到二十万两。
道光帝就带头过紧日子,他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毛笔和砚台,每顿饭菜简之再简,一个月换穿一套衣服。
甚至规定,除了皇后以外,其他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后宫的妃嫔不许穿绸缎的衣服。
宫廷生活节俭,多亏了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矛盾,道光帝也很感激。
以前清朝时兴过两个节日,一个是“万寿节”,另一个是“千秋节”。
前者是皇帝过生日的节,后者是皇后过生日的节。
道光皇帝执政后,遂把这两个节也取消了。
但在道光十五年时,恰逢他的皇后四十岁生日,于是道光帝破天荒地下令给皇后过“千秋节”。
可寿宴上,菜品极简单,每人清一色的一碗打卤面。
据说为了办这次寿宴,道光帝还特批宰了两头猪。
他本人过生日,连碗豆腐脑都没请吃,所以这已算破例了。
道光帝的爷爷乾隆在位的时,每年都把银子花得流水一般,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北洋军政府还每年拨给他四百万两白银当生活费···,但道光硬是要把每年宫廷开支缩减到二十万两。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记载说了一条:“道光衣非三浣不易”。
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光帝的衣服,都是浆洗三次以上才更换。
此外,道光帝为了改变漕运官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陋习,下令恢复了元明时期实行过的的海上运输。
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
海运取得彻底成功。
道光帝活了68岁,当了30年皇帝,生活虽然简朴,但修建自己的陵寝却足够奢华。
道光帝的慕陵位于河北易县。
如果从表面来看,他的慕陵占地面积小,建筑规模不大,没有方城和明楼,无法与清朝其他皇帝的陵寝相比。
但慕陵是外俭内奢,而且光从工程造价一项,就可看出道光帝的奢侈已经远超乾隆帝以及太后。
史料介绍,乾隆帝的裕陵建造历时9年,耗银203万两;的定东陵也耗银200多万两,而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却用了15年的时间修建了两次陵寝,耗银达440多万两。
原来按照满清祖制,道光帝的陵寝应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宝华峪,经过几年的建设,都已经完工了,先于他病故的皇后,也已经葬入地宫。
但后来地宫发生渗水,道光帝龙颜大怒,废弃了宝华峪,重新在河北易县清西陵的龙泉峪再建陵寝。
(道光帝慕陵) 道光帝慕陵的隆恩殿,全部使用金丝楠木建造,雕工精湛,天花板、雀替、门窗上一共雕刻了大大小小1318条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
即使到了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两百多年,隆恩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仍然会扑鼻而来。
或许从此可见,道光帝在崇尚节俭背后,还有着奢侈的另一面。
史料记载,道光帝生前倾力平定了回部张格尔叛乱,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
随机文章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刘琨(西晋)帕斯卡拉干尸新娘真相,被父亲掏空内脏做出干尸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揭秘迅猛龙真的很聪明吗,智商比同时代恐龙高/理解人类指挥不可能
刘秀要当帝王的谶语是真的吗?为什么只有他的谶语是真的
光武帝的人生转折点,也是由各大谶语“操持”的。
据不正规史书记载,史学家的儿子刘歆在做学问时看见一本名叫《赤伏符》的预言书,里面讲到有个叫刘秀的人将来会当天子,于是刘歆赶紧以“歆”犯了皇帝的名讳为由,改名为刘秀。
听起来是老实巴交地尊奉皇帝,实际上却是自己想当天子,刘歆这招干得倒是漂亮。
不过,盗版终究是盗版,刘歆没过多久就因质量不行而被销毁了。
那么,正版的刘秀在哪里?刘歆看到谶纬的那年,他刚出生。
成年后,刘秀跟着大哥到宛城游历,见到了也喜欢研究谶纬的蔡少公,一帮男人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蔡少公神秘地说:“据我研究,将来有个叫刘秀的要当皇帝。
”大家一听,都觉得是已经改名叫刘秀的刘歆,毕竟人家当时是王莽新朝的国师啊。
刘秀听后幽了一默,“你们怎么不觉得是我这个刘秀?”话刚说完,所有人爆发出无情的嘲笑。
不过,这个谶语却在刘秀心里扎了根。
后来,王莽政权倒行逆施,天下乱成一锅粥,刘秀还是做庄稼汉。
凭着高超的种植技术,他在天下遭受蝗灾时仍种了一地好稻子,并拿到宛城去卖。
宛城有个喜欢搞谶纬的人,他算出“当兴,为辅”,并告诉了儿子。
李通比他老爹还笃信——刘氏是汉家宗室,李氏不就是我们吗?于是干脆辞职回家等待刘氏和天机。
听说刘秀来了宛城,李通赶紧把他拉到家里密谈,用老爹的谶语深情解说,奉劝刘秀起兵。
刘秀是个谨慎的人,本来不敢答应,但考虑到大哥一直有复兴汉室的雄心,迟早也要举兵起事,又想起当初的谶语,当即决定以后不卖谷子了,跑去买了弓箭和马匹,宣布起事。
刘秀兄弟起兵后势力单薄,只好跟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组队。
绿林军推举了一位叫的汉室后代即位,改年号为更始,刘秀兄弟成了别人的打工仔。
更始政权有了汉室旗号,一时间聚集了不少民众,王莽终于派出百万大军准备消灭“叛逆”。
刘秀兄弟一个在昆阳、一个在宛城,继续为卖命,好不容易昆阳大捷、宛城大破、击败王莽主力,接连而来的竟是刘縯被更始帝和绿林军害死,刘秀则被重度监视,半点看不到“当为天子”的趋势。
后来,经几个亲信谋划,刘秀得以脱离更始帝的控制,去河北招抚。
虽然也是颠簸坎坷,却终于从走到了——有了信都郡、渔阳郡,又消灭了假冒汉室的王郎政权,击败了铜马军……刘秀终于有了底气,和更始帝宣布决裂。
手下趁机劝刘秀称帝,但谨慎的刘秀依然迟疑不已。
关键时刻,老同学强华来了,还带来当初那本著名的预言书《赤伏符》。
强华翻开书,指着一行字——“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
啥意思?能够发兵抓捕天下无道的人,就是了。
既然谶纬都这么说,谨慎的刘秀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终于下定决心,设了祭坛,登皇帝位。
人生中每件事都由谶纬推动,刘秀对这玩意儿愈发信任。
不过,这一套可不是只有刘秀会使。
王莽末期,天下揭竿而起,四川一带有个,势力到了一定的地步,于是总有人劝他自立为帝。
公孙述开始还不敢,后来做了一个梦,终于把这份野心付诸行动。
梦里,有人对公孙述说:“公孙家要出皇帝,能当12年天子。
”公孙述把这事告诉了老婆,无不可惜地表示12年短了点。
公比较想得开,说:“俗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当12年皇帝,赚够了啊。
” 于是,公孙述也开始造势,在手上刻了“公孙帝”三个字。
此外,公孙述还在经史子集里查到一大堆可以造势的内容,针对“刘氏当兴”这种谶语,举出了作《春秋》,暗示国运只能有12代。
而从汉初到汉平帝刚好是12代,所以刘氏不可能再受天命了。
又针对公是天命所归,公孙述翻遍图书馆,找到了《录运法》中的“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中的“帝轩辕授命,握”等来加强大家的印象。
公孙述以此为据大发广告,宣扬自己才是接任汉业的正统,一时间迷惑了不少人前来投靠。
刘秀坐不住了,怎么他也会这招,而且耍得比自己还溜?当即写信给公孙述,针对他散播的“公孙帝”谣言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刘秀也信谶纬,所以他不反驳谶纬本身,而是直接将公孙另安了个人,“‘公孙皇帝’老兄,你真逗啊!我告诉你吧,这个‘公孙帝’确有其人,但他是我们汉家的宣帝啊,宣帝是的,真真正正的公孙哦。
你还扯什么手上有字有祥瑞,王莽的这种小伎俩,你学去干什么?” 面对刘秀的攻击,公孙述无言以对,干脆不搭理。
这场因谶纬引发的辩论由此结束。
不过,“公孙帝”这个说法还是住进了刘秀心里。
刘秀手下的为人谦卑低调、做事靠谱踏实,但他偏偏字公孙,搞得刘秀有点小紧张。
于是,当有人报告冯异在关中收买人心、被称为咸阳王时,刘秀直接写举报信以示警告,吓得冯异连忙请辞。
好在刘秀是个厚道人,记得在绝境中冯异对自己的点滴恩情,所以没下狠手。
直到冯异病死、公孙述战死,刘秀这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坚信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从起步到干倒对手,一路都有谶纬伴随,刘秀愈加迷信。
当了皇帝后,遇到不能决定的事,刘秀就翻谶文,对朝廷官员的任命也时常根据谶言的指示来操作。
甚至由此反推,反对谶纬就是反对“刘秀当为天子”这种天意,反对自己的正统性。
这样干当然有正经读书人不同意,给事中桓谭对谶纬之说很不以为然,几次上奏表示谶纬之说是胡扯,把刘秀气得不轻。
一次,刘秀故意对桓谭说要用谶纬决定一件事。
桓谭有点生气,沉默了半天,蹦出一句,“我不读这玩意儿。
”刘秀追问缘由,桓谭只好又将自己的理论搬出来,告诉刘秀,谶纬之说虽然偶尔有碰对的时候,但大多数都是胡扯。
刘秀深觉桓谭触犯了自己坚信的神灵,当时就想把他叉出去斩了,吓得桓谭连忙叩头谢罪,血流了一地。
虽然死罪可免,但桓谭仍被一脚踹出朝廷,贬到地方去了。
赴任的路上,桓谭越想越不服气,于是郁闷死了。
当然,刘秀也并非完全盲目地迷信,很多时候,他只是选择性迷信。
如果谶纬对自己的统治有利,则毫无原则地相信;如果谶纬与现实有所出入,则持保留态度,等下次符合了,再来迷信。
随机文章唐朝的官制?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国外海滩惊现两具美人鱼尸体,如丝般顺滑的头发/魔鬼的样貌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世界各国争相推进破解进度(生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