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白看过来:荔枝龙眼不是汉语是古粤语?你信吗?
荔枝 现在正是荔枝上市之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荔枝真不能多吃,容易得荔枝病:一种低血糖症,症状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饥饿、大汗、乏力,甚至引发抽搐休克等。
【菜科解读】
荔枝果核
有人说它是离枝,因为离开本枝很快就会变质(白居易);有人说它是劙枝,因为枝蒂牢固需要用刀砍斧劙(康泰);也有人说它是离支,其实都是附会。
荔枝
现在正是荔枝上市之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荔枝真不能多吃,容易得荔枝病:一种低血糖症,症状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慌,饥饿、大汗、乏力,甚至引发抽搐休克等。
但是,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笔者想说的是,荔枝一词,极有可能源自百越语,而非古汉语。
荔枝始于《山海经》?
荔枝又名离支、荔支、荔枝子、离枝、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荔枝核、荔仁、枝核、荔核。
荔枝
有人说,我国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是割去枝丫之意。
刘宋时期康泰写的《扶南记》也有记载离枝: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割、劈之义)其枝,故名离枝。
但是,在研究壮族的学者看来,这不是最早的文献。
广西文保研设中心黎之津先生就认为,荔枝一词与丽麂(jǐ )一词存在承续关系。
漓江
有学者考证,丽麂水就是今天广西境内的漓江。
《山海经·南山经》云: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黎之津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
漓江水系地域,种植荔枝的历史非常悠久。
南宋范成大在 《桂海虞衡志》中就有介绍: 荔枝自湖南界入桂林,才百余里便有之,亦未甚多,昭平出槱核,临贺出绿色者优胜,自此而南,诸郡皆有之。
比如,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祉洞古寨兴安庙旁就有一棵古荔枝树(见上图)。
其所形成的浓荫大约有五六十米的直径,树杆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
据老人们说这古荔枝树的年龄至少在一千年以上。
——有些人言之凿凿、吹毛求疵地说,桂林漓江水系、贺州等地不种植或不适合种植荔枝树,但实际上这些地区种植荔枝的历史由来已久,只不过,有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不种或少种荔枝而已。
如此看来,所谓丽麂水,就是荔枝江了。
荔枝
漓江亦叫百越江、俚江
而漓江也叫百越江。
更有学者认为,漓实为古越语之里。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注:里,蛮之别号。
今称呼山岭为黎,俚人居其中,因伪为黎。
今居琼州之五指山,其在广西者亦称狸。
#p#分页标题#e#黎族
据考证,唐、宋之后,由于俚和黎同音,俚逐渐演化为黎。
在史料记载中,俚通黎里狸等。
而且,专家认为,雷州的雷实为俚黎。
黎字在海南话里读作磊,而雷州话读作黎。
雷州其实是俚州,表示为俚人之地。
现在的黎族主体,就是古代的俚人演化过来的。
此亦为笔者强调过的,在山为俚,在水为疍之意。
高凉冼姓就是俚族大姓。
洗夫人家世代为南越的首领。
跨据山洞,部落有十几万家。
荔枝
离支说应属附会
好,我们还是回到荔枝话题上来。
古人曾解释过为什么把荔枝称为离支或离枝,说是摘荔枝时,在分支的地方掰断,比较容易。
即在分支处分离,所以叫离支,支是分枝之义。
荔枝古画
白居易就曾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新唐书·后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
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这讲的正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但是,不少学者对离支等说法却不认同。
比如,梁章钜《文选旁证》称:《史记》作‘榙 [木眔] 荔枝’。
因此,有学者认为,断言‘荔枝’来源于‘离支’,并据‘离支’铺陈敷衍,这也是值得怀疑的。
荔枝
秦汉中原人对岭南了解甚少,所以免不了会很多附会。
例如,前面讲到的康泰《扶南记》说: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
劙与荔同。
其实,荔枝根本无须刀斧劙取,大动干戈,手摘或剪取即可,轻而易举。
查《说文·艸部》可知,荔,艸也。
似蒲而小,根可以做刷。
从艸劦声。
《吕览·仲冬纪》:芸始生,荔挺出。
高诱注:荔,马荔。
《广雅·释草》:马薤,荔也。
王念孙疏证:蠡、蔺、荔,一声之转,故张氏注《子虚赋》谓之马荔,马荔犹言马蔺也。
荔,叶似薤而大,则马薤之所名也。
显而易见,荔是一种草本植物,而荔枝的得名应该与荔 马蔺无关。
荔枝
荔枝龙眼之词应源于古粤语
既然离支和劙枝应属附会,而荔实为草本植树,那么,我们继续探究荔枝,看看新的解释。
魏水华在《岭南的荔枝,中国的礼物》一文中认为:
百越的后人们至今对荔枝依然有着趋同的认识:荔枝在缅甸语里的发音是[laity],在傣语里的发音是[pnci],在壮语里的发音是[laehcei],而在粤语里的发音是[laizie]。
#p#分页标题#e#壮族人、广西民族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韦树关在《从语言看壮侗语族民族对中国农业的贡献》论文中更认为,荔枝是汉语音译壮语过来的。
因为荔的本义是一种草,若将其与荔枝联系起来,不伦不类。
而且,荔枝应是壮族先民首先人工培植的,荔枝一词的直接来源是古壮语(古粤语、古越语,粤通越)。
龙眼
龙眼
而龙眼这种水果和果核,不像龙的眼睛。
龙眼一词,当是民族语借词,它的直接来源是壮语。
也就是说,汉语的荔枝 龙眼是从壮语中音译过去的。
班弨、苏若阳《荔枝源于侗台语考》亦认为,汉语的荔枝应是源于侗台语,在壮语、黎语等语言中有不少例证。
班弨、苏若阳说:
用汉语离的字来解释离支不能说明离支的离为什么没有平声的读法。
合理的解释是,离与荔都只是用来标记借词的声韵调,属于标记借词语音的汉字,因此不牵涉该字在汉语本义、读音上的纠缠。
一是荔的本义与荔枝无关,只是由于语音的相同或者相似,且同样属于植物范畴,就被借用来书写荔枝了。
二是离是多音字和常用字对于借词的正确读音有干扰。
而像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离的去声读音式微,因此更不适合作为对应的译音字了。
他们总结道:
汉语荔枝的枝来源于侗台语的词根。
词根是台语植物名称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区别于其他名物的身份证,相比之下词头的作用则在其次。
词头也是相对易变的,例如现代的壮语、黎语的荔枝就有 ma:k ltuk、tsbω和kω 等不同的词头形式,上古时期与现代有所不同也是可能的。
荔与枝一样,应是来源于秦汉时期的某种侗台语。
荔枝
荔枝
荔枝手摘即可,不必动用刀斧
荔枝
两位作者认为,目前可以有两种解释:
1根据台语的特点,荔是词头,表示这是一种水果或者其他类别属性。
2荔枝在汉语借用的某种台语中本来就是双音节,例如南语的 loitsoi.第二种解释可以在壮语中找到线索,黎语则没有。
据此而言,这一上古时期的侗台语族群与现今壮傣先民的关系相对更密切一些。
荔枝
但是,此说当然会受到讲粤语的极力反对的。
#p#分页标题#e#他们说,侗台语:泰语 pnchi 曼谷音 /pn⁴⁵tɕiː²¹/,侗语 plqih 榕江音 /p⁵⁵ʨi³³/壮语 laehcei, 武鸣音 /lai³³ɕei²⁴/,侗台语固有的水果名称基本都是以 *mak 果或者 *lɯk 子开头的,荔枝在这里不符合侗台语的名物规则,显然应该是汉语借词。
我的天呐,有些粤语者,对汉语的攀附真是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