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科解读】
自然界给予人类越来越多的生命启发。
屠呦呦团队从黄花蒿茎叶中成功提取青蒿素,帮助许多贫苦、落后地区的人们摆脱了疟疾的困扰。
时至今日,我国早已实现了"无疟之国",并在2021年获得了世卫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
然而,在我们已经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应对传染源、改善外部环境时,却有新的内在问题摆在了前面。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目前我国罹患心脑血管问题的人数高达3.3亿,并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报告认为,不健康饮食、运动不足、抽烟等生活方式是心血管问题的重要诱因。
自然界又一次给予了我们慷慨的馈赠。
科学家在自然发酵食物纳豆中找到了帮助维护心血管健康的物质:纳豆激酶,该物质被证实可以辅助降低心血管风险标志物,从而帮助更好维持心血管健康。
1 "纳豆博士"的"下午2点半实验"1980年的一天,在美芝加哥从事心血管研究工作的日本心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吃早餐时看着从家乡带来的纳豆若有所思:在家乡那边,中老年中心血管问题的比例远远低于芝加哥,会不会和纳豆这种黏糊糊的传统食物有关?
想到这里,须见洋行博士放下早餐,兴奋地冲到实验室,将从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加到人工血栓中。
这时,他看了下时间,已是下午2点半。
原本计划第二天去记录实验结果。
等到下午下班时,须见洋行博士扫了一眼培养皿。
他惊讶地发现,仅仅3小时的时间,血栓居然溶解了整整2厘米,相当于过去他采用的尿激酶速度的19倍之多!
进一步研究下,须见洋行博士成功从纳豆中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纳豆激酶,相关研究发布在业内杂志上[1],颇受关注。
这场偶然的实验也成为了心血管健康研究历史上有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而须见洋行博士本人甚至被称为"纳豆博士"。
2 纳豆激酶,呵护心脑血管此后,越来越多关于纳豆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发布。
科学家甚至进行了一项长达16年的大型队列研究[2],该研究纳入了13355名男性和15724名女性志愿者。
结果显示:高纳豆摄入量与心血管健康的高相关性。
但对于很多人来讲,纳豆的味道有些怪,甚至难以下咽。
既然主要发挥作用的是纳豆激酶,那有没有可能直接补充纳豆激酶,达到类似的作用?
科学家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
其中2006年发表在《药学杂志》[3]的文章系统证实了纳豆激酶对于血栓的潜在预防能力。
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另外也有一些低密度脂蛋白等,纳豆激酶在各类实验中均显示了良好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这便是纳豆激酶帮助维持血管通畅的原理。
事实上,除了纳豆之外,科学家还在另外一种中华传统的发酵食物——红曲米中发现了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提取物莫纳可林(monacopns,MK),并成为了纳豆的好搭档。
中州科技大学的Yang[4]团队一项47人参与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同时补充50mg纳豆激酶+300mg红曲提取物的实验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示出了更高的下降幅度。
这就意味着纳豆和红曲联手,相比单独使用一种成分,有望发挥更好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发酵食物制作过程相对复杂,自行操作可能会出现菌落超标、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
面对此问题,全球已有数十家医药健康类企业展开了相关布局,日企小林制药,生物科学研究所、ASTALIVE等相关产业化成果逐步落地,不少当地民众将其作为日常的膳食补充剂使用。
近年来,国内心血管问题日趋严峻。
据了解,国内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亦加大相关研究,或可在心血管问题的预防上发挥作用。
3 日常养护是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获取越来越丰富的食物,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习惯,再加上久坐少动,压力大等诸多因素,越来越多的人罹患心血管问题,甚至造成卒中、心衰等严重后果。
尽管现在许多医院针对心血管类高危问题建立了胸痛中心,分秒必争。
但心血管问题发展到后期,仍有不低的致残率,致死率,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