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种蔬菜帮你降血糖

医治以饮食法为中心,幸免饮食过量
【菜科解读】
16种蔬菜帮你降血糖
如果已出现高血糖,即使没有自觉症状也应立即接受医治。
医治以饮食法为中心,幸免饮食过量,减少脂质和糖分的摄入,特别注意不要摄入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水果。
下面,我们向您介绍几类能够降低高血糖的食物。
1、洋葱:性味辛温,甜润白嫩,是人们爱慕的佳蔬。
洋葱不仅含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对糖尿病有辅助医治作用,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因此,对糖尿病伴有血脂异常者最为适宜。
2、南瓜: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
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 100克 ,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3、黄瓜:性味甘凉,甘甜爽脆,具有除热止渴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瓜含糖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并可从中获得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
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体内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者,每天食黄瓜 100克 ,大有益处。
4、苦瓜: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
药理研究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 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
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医治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
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个,剖开去瓤洗净,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于控制血糖。
5、菠菜:性味甘寒,止渴润燥,归肺、胃经。
具有润燥清热、下气调中、调血之功效。
适用于胸膈闷满、脘腹痞塞型糖尿病。
菠菜含草酸较多,与含钙丰富的食物共烹,容易形成草酸钙,不利于人体吸收,对肠胃也有不利影响,烹调时应加以注意。
是辅助医治糖尿病口渴喜饮的最佳蔬菜。
6、小扁豆: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
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7、黄膳:性味甘温,具有补五脏、填精血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膳所含的黄腊素A和B两种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8、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是补肺健脾、利尿除湿的食药两用之品。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
9、芹菜:甘寒。
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下瘀血。
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10、藕:味甘,性寒。
归心、脾、胃经。
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熟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
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11、莱菔: 萝卜:味辛、甘,性温。
归肺、胃经。
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积胀满型糖尿病。
12、韭菜:味辛,性温。
入肝、胃、肾经。
具有理中行气、散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13、山药: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
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
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幸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
山药还含有胰岛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镁和锌等有效成分,以及维生素 B1、维生素B2。
这些成分促进了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谢。
此外,山药还含有淀粉酶,这是消化糖类的酶,可使血液中不再积存糖分。
14、芋头:最适合需要限制热量的人,芋头中含有黏蛋白、镁、锌、维生素B1等有效成分,它还含有半乳聚糖,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
此外,很主要的一点是,山药的热量较低。
因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而必须限制饮食的时候,芋头是最为适合的食品。
100克芋头中,热量仅为58千克。
人们多是将芋头煮熟后再食用,这样虽然容易损伤黏蛋白,但是有利于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
15、肉桂:性味辛温,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医治作用。
建议在烹调时加入1~ 3克 肉桂末,但肉桂辛热,不适宜阴虚型糖尿病患者。
16、银耳:性味甘平,具有滋阴调燥、生津养胃的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
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它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
因此糖尿病患者宜常食银耳。
用法:银耳15~ 20克 ,炖烂后服食,每天1次。
体内有结节的人应少吃这3种发物
这些硬块十有八九就是结节。
结节的产生源于身体的气结、痰凝、血瘀,归根究底就是身体不通畅,"打结"了。
不仅如此,恶性的结节会发生癌变,危害到生命。
一、3种食物易加速结节生长1、如各类咸菜,以及腊肉腊鱼等食物在制作时需要加入大量的食用盐进行腌制,在腌制过程中,逐渐产生亚硝酸盐。
这种物质可能会导致结节恶化,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除了咸菜腊肉,醉鱼、醉虾,都不适合有结节的朋友吃。
2、高脂肪食品中医认为,人体内正常的水分为津液,当津液过多时,不能很好地输布全身就会形成多余的废水,当废水增多、积聚时会产生痰湿。
痰湿阻滞会催化结节生成或加重,身体困重,腹大圆鼓,肌肉松软。
这时候就要少吃,最好不吃肥甘厚味:①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各种动物内脏、干果②高糖类食物,如冰激凌、巧克力、甜饮料③黏腻不易消化类食物,如年糕、汤圆、糍粑,糯米制作的食物3、热性食物或过于寒凉的食物热性食物即指容易"生热"的食物,一些常见的辛辣刺激食物大多都属于这个范畴,如茴香,香菜,大蒜,洋葱,生姜,胡椒,辣椒等等,都是热性比较高的。
热性食物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的功效,但吃多了会导致体内火热淤积,促进结节生长。
除了热性食物,像海鲜、刺身等过于寒凉的食物,如鱼类、贝类、虾类、蟹肉等,寒凉的食物容易损伤肺气,影响肺结节。
二、预防结节多吃3类食物1、芋头:散结节、消肿痛生芋头,有剧痒微毒之性,中医看来,辛能行气消肿,麻解肿毒,它是一个化痰结、消解肿毒的好东西。
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理论,毛芋头像似肿块,具有散结消肿作用,古时候人们就把它用来医治一些结节病,如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皮下脂肪瘤,纤维瘤,肝、肾囊肿,慢性淋巴结炎及各种恶性肿瘤,都有一定预防和辅助医治作用。
注意:生芋头是不能吃的,因为有小毒!2、蒲公英:清热除湿,散结通淤有"药草皇后"之称的蒲公英。
在中医眼中,蒲公英浑身都是宝,根、花、茎、叶均可食用,也可药用,是常见的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
蒲公英入肝、胃二经,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散结消肿,它茎叶中含有白色乳汁,可通乳腺。
3、橘核:祛滞散瘀,理气散结很多人不知道本来橘核晾干后是一味散结节的好药材,且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制。
橘子核具有祛滞散瘀的作用,偏重驱散一个个小疙瘩。
它入肝、肾二经,可理气,散结,止痛。
温馨提示:结节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医治。
喝艾叶水有哪些副作用?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目赤便秘等
艾叶含挥发油、蒿醇、芳樟醇、樟脑以及水芹烯等多种有效成分,有温经止血、除湿驱寒、平喘镇咳、祛痰等众多功效,经常喝艾叶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那喝艾叶水有哪些副作用?具体知识介绍如下!本文目录1、喝艾叶水有哪些副作用?2、艾叶煮水喝有毒吗?3、艾草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喝艾叶水有哪些副作用?艾叶虽然说可以泡水喝,但是毕竟还是属于一种中药材,是需要对症服用的,如果是正常人群为了调理身体的话不建议每天都喝,否则的话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目赤便秘等上火的症状。
如果是对于一些需要治疗疾病的人群来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是可以天天服用的,但切忌不要自行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艾叶煮水喝有毒吗?艾叶煮水是没有毒的,艾叶煮水的话一般用量也不会很大,并不影响正常食用,对于身体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以让机体更加容易吸收其中的药效成分,并且起到更好的保健作用。
但是并不是说艾叶煮水就一定是安全的,其若是用量过大的话,也是会有毒性成分的,因为艾叶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称为侧柏酮,如果剂量过大,侧柏酮是有一定毒性的,也就会导致艾叶煮水有毒,但是一般需要剂量非常大,煮水一般是达不到的。
艾草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1、暖宫安胎艾草作为一种中药食材,在《本草从新》医书上有记载,艾草具有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的作用,将其泡水具有治疗胎动不安的功效。
2、平喘止咳艾草含有的反式苇醇、Ⅰ-α-松油醇、β-丁香烯成分,具有较强的平喘、止咳作用,对于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有治疗的作用,如风寒感冒并伴有咳嗽的人群,可适量饮用艾草水平喘止咳。
3、调经止痛艾草性温,具有调经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作为妇科用药,将其煮水喝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女性如果有痛经或者月经不调的情况,最好在来月经前或月经过后食用。
4、利尿减肥艾草泡水本身含有较多的水分,喝后可以增加体内水分含量,促进尿液排出;同时艾草水味道微苦,可降低食欲,又具有饱腹感,能减少其它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因此艾草泡水喝还具有利尿减肥的功效。
5、祛寒除湿艾草性温,温可散寒,可去除体内伏寒久湿,对于虚寒病症如风寒感冒、虚寒胃痛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艾叶具有微毒,食用过量的话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喉干口渴、头晕耳鸣、全身无力等不适症状,建议适量服用、以外用为主。